科目: 來源: 題型:
將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當用抽氣機把罩內的空氣抽去時,將會發生( 。
A.電鈴的振動停止了 B.電鈴的聲音比原來更加響亮
C.只見電鈴振動,但聽不到聲音 D.不見電鈴振動,但能聽到聲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聲音傳遞信息的是( )
A.隆隆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大雨的到來 B.醫生通過聽診器給病人確診
C.比賽場上發令員的槍聲 D.利用超聲波排除人體內的結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關于老牛叫的聲音和蚊子發出的聲音相比較,說法正確的是( 。
A.老牛的音調高,響度大 B.老牛的音調低,響度大
C.老牛的音調低,響度小 D.老牛的音調高,響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閱讀下面的短文。
潛艇的“耳目”————聲吶
潛艇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隱蔽性,作戰時需要長時間在水下潛航,這就決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達觀察,而只能依靠聲吶進行探測,所以聲吶在潛艇上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被稱為潛艇的“耳目”。
聲吶是利用水中聲波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定位和通信的電子設備,是水聲學中應用廣泛的一種重要裝置。
聲吶能夠向水中發射聲波,聲波的頻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間,由于這種聲波的頻率較高,可以形成較強的指向性。聲波在水中傳播時,如果遇到潛艇、水雷、魚群等目標,就會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波被聲吶接收,根據聲信號往返時間可以確定目標的距離。
聲吶發出聲波碰到的目標如果是運動的,反射回來的聲波(下稱“回聲”)的音調就會有所變化,它的變化規律是:如果回聲的音調變高,說明目標正向聲吶靠攏;如果回聲的音調變低,說明目標遠離聲吶。
請回答以下問題:
(1)人耳能夠聽到聲吶發出的聲波的頻率范圍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發出的聲波信號在10s內接收到經B潛艇反射回來的信號,且信號頻率不變,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1是 。(設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潛艇A繼續監控潛艇B,突然接到潛艇B反射回來的聲波頻率是變低的,且測出潛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終在潛艇A、B的連線上,經一分鐘后潛艇B與潛艇A的距離s2為 。
(3)在月球上能否用聲吶技術來測量物體間的距離?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次聲波,已知次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嘯發生的中心位置離最近的陸地距離為300km,則:
(1)岸上儀器接收到地震發出的次聲波所需要的時間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進速度是200m/s,則岸上儀器從接收到地震發出的次聲波到海嘯巨浪登岸還有多少時間逃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小玲同學設置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研究聲音的響亮與振幅的關系,請你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來回答有關的問題。
(1) 通過實驗,他記錄了下面的實驗現象。
實驗次數 | 用力大小 | 響度大小 | 乒乓球被彈開幅度 |
1 | 較小 | 較小 | 較小 |
2 | 稍大 | 稍大 | 稍大 |
3 | 較大 | 較大 | 較大 |
由以上實驗現象可得到聲音的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是 。
(2)乒乓球在實驗中所起的作用是 。
(3)上述實驗所運用的主要研究問題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研究有關聲音的傳播時,小軍設計了一套巧妙的實驗裝置,在廣口瓶內用細線吊起爸爸的手機,線的未端固定在瓶口的軟木塞上,如圖所示,瓶內的空氣可由瓶口的管子抽出。請你根據小軍的實驗探究回答下面一些問題。
(1)在沒有抽氣時,小軍用家用的電話撥打手機,他 (選填
“能”或“不能”)聽見手機的聲音。
(2)當小軍不斷抽出瓶中的空氣時(瓶中空氣沒有完全抽走
時),再撥打手機,聽到手機的鈴聲將 。
(3)當小軍繼續把瓶中的空氣往外抽, 再撥打手機,他仍能從聽到從瓶里傳出來的微小手機的聲音,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通過以上小軍的實驗探究,請你幫小軍總結出實驗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幾種動物和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如下:
①貓:60~35000Hz ②青蛙:50~8000Hz ③狗:15~5000Hz ④知更鳥:250~21000Hz
⑤鱷魚:20~60000Hz ⑥人:20~20000Hz
在所列的動物和人中,能聽見超聲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下同),能聽見次聲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超聲波和次聲波都聽不見的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