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實驗1:用線吊著一只小蝗蟲逗引一只饑餓的蟾蜍,蟾蜍會立即張口把小蝗蟲吃掉。
實驗2:接著用線吊著大野蜂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仍是張口去吞,不過,大野蜂蜇了一下蟾蜍的舌頭,蟾蜍立刻把大野蜂吐了出來。
實驗3:再次用大野蜂逗引這只蟾蜍,蟾蜍伏著頭不予理睬了。
實驗4:最后,還是用線吊著小蝗蟲來逗引這只蟾蜍,蟾蜍又把小蝗蟲吃了,顯示出蟾蜍并沒有吃飽。
請根據題意回答問題:
(1)實驗1、2說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蟲的本能,這是_____行為。
(2)實驗3說明了蟾蜍通過_____,對大野蜂有了識別,因而不再吞吃,這是_____行為。
(3)蟾蜍是兩棲動物,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爬行動物比_____(較強/較弱)。
【答案】先天性行為 生活經驗 學習 較弱
【解析】
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而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
(1)實驗1、2、說明了蟾蜍有捕食昆蟲的本能,這些行為都是生來就有的,不學就會的,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先天性行為。
(2)實驗3說明了蟾蜍通過生活經驗,對大野蜂有了識別,因而不再吞吃,動物出生后通過學習得來的行為,參與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
(3)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動物的種類越高等,大腦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學習行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所以蟾蜍利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比爬行動物弱。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行,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當你搬開花盆或石塊,鼠婦很快就爬走了。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環境變明亮了嗎?某同學對此進行了探究,請你將他探究活動的過程寫完整。
(1)提出問題:鼠婦喜歡在陰暗的環境中生活嗎?
(2)作出假設:______。
(3)制訂并實施探究方案:在鐵盤內放上一層濕土,一側蓋上不透光的紙板,另一側蓋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鐵盤兩側中央處各放10只鼠婦,觀察鼠婦的行為。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
(4)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該同學對上述實驗重復了5次,結果如下表。
環境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明亮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陰暗 | 10只 | 9只 | 8只 | 10只 | 8只 |
為了使實驗結論更準確,應對上述數據作怎樣的處理?_______。
(5)從中得出實驗結論:______。
(6)表達與交流:實驗中在鐵盤兩側的中央各放10只鼠婦而不是1只,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下列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野兔神經系統發達,能迅速躲避天敵B.家兔有發達的盲腸,有助于消化植物纖維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依靠肺進行呼吸D.河蚌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貝殼,起保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了生物哪項基本特征?
A.能對各種刺激產生反應B.生物適應環境
C.能進行新陳代謝D.成熟的個體能夠繁殖后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觀察了黃蜂的生殖:當黃蜂交尾后,雌黃蜂便在沙土中挖一個穴道,穴道末端擴展成小室。然后,雌黃蜂飛出去獵獲毛蟲或蜘蛛,用其尾部的刺將獵獲物麻醉后帶回穴道內的小室。隨后在小室內產下一個卵,并將穴口用沙土封閉后飛走,由卵孵化成的幼蟲即以親代貯存的獵獲物為食,直至發育成成蟲后,才掘一下洞口,從穴道中爬出來。子代黃蜂雖然從末見過其親代是如何完成這些程序的,但它發育到一定時候卻能重復親代所完成的同樣程序。
(1)黃蜂的生殖行為是____________(填“先天性行為”或“后天性學習行為”)
(2)黃蜂的生殖行為是由 ___________決定的。
(3)小明研究黃蜂和蜜蜂行為的方法,屬于 _______ 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