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是三種微粒的結構示意圖,有關它們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它們都屬于稀有氣體元素 | B. | 它們屬于同種元素的微粒 |
| C. | 它們的電子層結構相同 | D. | 它們都是原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由我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鑄等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其中他測定核電荷數為63的銪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為15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 銪元素原子的質子數為63 | B. | 銪元素原子的中子數為63 |
| C. | 銪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152 | D. | 銪元素原子的質量為15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節約用水和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你認為下列做法與之不相符的是( )
| A. | 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來澆花、拖地、沖廁所 |
| B. | 將活性炭放入硬水中使其軟化 |
| C. | 加強工業廢水的排放監控,堅持達標排放 |
| D. | 合理施用農藥、化肥,以減少水體污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現象或事實說明了分子的性質,其中解釋不正確的是( )
| A. | 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200mL﹣﹣分子之間有間隔 |
| B. | 一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
| C. | 濕衣服在陽光下更容易曬干﹣﹣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
| D. | 水在通電的條件下能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分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今年4月22日是第39個“世界地球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善待地球﹣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行動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 A. | 大量植樹造林 | B. | 大量使用塑料袋 | C. | 回收廢舊電池 | D. | 節約用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含有人體必需的鈣、鐵、胡蘿卜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經常食用可補充人體對鐵等微量元素的需求.其中營養成分的額具體含量如資料卡片所示.
請根據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黑木耳中所含的鐵是指 (填字母序號)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2)硫酸亞鐵(FeSO4)是常見補鐵保健品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其中鐵、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計算結果保留至0.1%).
(3)與100g干黑木耳中的鐵元素質量相等的硫酸亞鐵的質量為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甲乙小組按如圖1所示實驗探究蠟燭的燃燒產物,獲得了不同的實驗現象.
甲組:燒杯內壁有無色液滴
乙組:燒杯內壁有無色液滴,燒杯底部附著有黑色固體
【提出問題】同學們查閱教材實驗,得知無色液滴是水,但黑色固體是什么呢?
【實驗驗證]利用如圖2所示裝置,甲,乙小組的同學分別設計了以下方案進行驗證.
實驗操作 | 實驗現象 | |
甲組 | 取少量該黑色固體于a中,通入空氣,點燃酒精燈加熱. | 黑色固體燃燒, ① ,b中溶液變渾濁. |
乙組 | 取少量該黑色固體于a中,通入 ② ,點燃酒精燈加熱. | 黑色固體劇烈燃燒,發出白光,b中溶液變渾濁. |
【分析與結論】
(1)實驗結束時,停止通入氣體,后續實驗操作順序應是 (填字母序號).
A.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B.將試管b移走
(2)b中的實驗現象說明黑色固體燃燒生成了 ,由此可推斷猜想正確,理由是 .
【反思】
(1)進一步實驗發現,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位置越低,產生黑色固體越多.查閱資料可知:蠟燭+氧氣(足量)→二氧化碳+水;蠟燭+氧氣(少量)→一氧化碳+水;…由此推測乙組實驗產生黑色固體的原因是 燒 .
(2)甲、乙小組最終證明了蠟燭中一定含有 (填字母序號).
A.碳、氫和氧三種元素
B.碳和氧兩種元素
C.碳和氫兩種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根據如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問題:
(1)圖中儀器a的名稱為 .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填字母序號),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3)若用B裝置制備氧氣,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4)若用E裝置收集氧氣后,取出的集氣瓶應 (填“正”或“倒”)放在實驗臺上.若用排氣法收集氧氣時,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 .
(5)已知甲烷(CH4)氣體難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氣,若要收集干燥的甲烷氣體.應選用的裝置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