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對“計算機模擬逃生”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運用計算機技術直接幫助人們從災難中逃生。
B.用模擬災難發生時的情景訓練人們逃生的本領。
C.運用計算機技術對人群逃亡時的狀況作數學上的測量。
D.動用數學手段幫助足球場上遇到災難的人們脫離現場。
8.D(A、是“有望”,不是“可以”;B、“幾乎是個時間機器”,這里漏掉了“幾乎”;C、“
用計算機模擬逃生
俗話說,人的行為是最無法預料的。如今這一說法受到了模擬群體恐慌的計算機模型的挑戰。群體恐慌現象導致無數人在火災或人群擁擠中喪生。匈牙利和德國的科學家認為,人群在緊急情況下的運動可以用方程式表達。這一計算機模型可以估計出從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長時間,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喪生在建筑物內。這一復雜數學模型中的各項因子取自工程手冊、有關人群災難的統計數據和錄像資料等。
與正常情況相比,處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動起來要快得多。開始人群擠成一堆,互相推搡,導致出口堵塞。接著,跌倒或受傷的人阻礙了人群的移動,使得人群更為恐慌。在這個時候,人群變得和獸群一樣,大家為了求生向前沖,卻忽視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帶來悲慘的結果。
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大學和厄特沃什大學以及德國德累斯頓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運行了一個模擬足球場觀眾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這個包括200人的人群試圖通過一個1米寬的出口逃生。他們發現,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圍擠成了弧形。當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時,弧形會逐漸壓緊,導致那些被擠入出口的人紛紛倒地,從而進一步阻礙人群的疏散。這些研究者把這種情況稱為“欲速則不達效應”。他們說:“在發生火災時這種情況尤其讓人覺得可悲,人們慌亂逃生反而會減少自己的生存機會。”他們建議說,除了確保建筑物有足夠多寬敞的出口以便快速疏散人員之外,建筑師在設計建筑物時還應該在出口之前設置不對稱的圓柱,來防止人群形成危險的弧形。建筑設計師應該保證出口走廊沒有相對開闊的地方。這樣的開闊處會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約1/5,因為人們到達開闊地帶時總會設法擠到他人的前面去,而當走廊重新變窄時,就會導致危險的擁擠。對于處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員,研究人員建議說,把個人主義和群體本能結合起來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時注意觀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7.B(A、“難題”后加“之一”;C、不是“一些”,是“任何”;D、800名前有一“約”字,“半數”前無“近”字)
6.D(A、不是“之一”;B、是“試運行”,不是“運行”;C、是“醞釀”,不是“制造”)
8.關于利用對撞機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實驗的表述,正確的一項為
A.利用對撞機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實驗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學實驗,可以為解開黑洞、隱藏的維度等時空謎題提供驚人發現。
B.超級強子對撞機是個時間機器。利用其制造的宇宙大爆炸的實驗可以讓我們回到萬物的起源,再重來一遍。
C.絕大部分實驗將在上面
D.與萬物有著某種聯系的源自“希格斯場”的微小物質“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的粒子”),是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利用對撞機制造宇宙大爆炸實驗的目標是解決
B.對撞機及其輔助設備可以再現并識別出構成星系的最微小的會攜帶巨大能量一閃而過、轉瞬即逝的亞原子物質。
C.利用對撞機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實驗產生的一些重大成果都將為深陷泥沼的粒子
D.利用對撞機制造宇宙大爆炸的實驗吸引了來自80個國家,其中包括800名美國研究者在內的全球近半數的粒子
D.超級強子對撞機能夠利用超導磁體,把兩束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水平――光速的99.9%,然后把質子調整到碰撞路線上,讓它們迎頭相撞。
6.關于超級強子對撞機的表述正確的一項為
A.超級強子對撞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性能最強的粒子加速器之一,利用其可以重現宇宙最初的萬億分之一秒。
B.超級強子對撞機已經計劃于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運行,并在2008年初進入完全工作狀態。
C.超級強子對撞機自1994年開始制造,設計目標是制造宇宙大爆炸最初萬億分之一秒內釋放出的大量能量和粒子,當然釋放規模要小得多
對撞機將利用超導磁體,將兩束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水平――光速的99.9%,然后把質子調整到碰撞路線上,讓它們迎頭相撞。
實驗者尤其想要捕捉一種神秘物質“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的粒子”。
(選自2007年8月《參考消息》)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