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9全國卷Ⅱ)33. (10分)
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 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 (固體、半固體、液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人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09全國卷Ⅱ 7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固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在倒平板前,必須進行的是 。
③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④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⑤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
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09全國卷Ⅱ)31.(8分)
(1)右圖表示A、B兩種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光合作用強度對環境中CO2濃度變化的響應特性。據圖判斷在CO2濃度為(接近大氣CO2濃度)時,光合作用強度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
(2)若將上述兩種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閉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生長首先受影響的植物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植物凈固定CO2量為0時,表面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全國卷Ⅰ)32.(11分)
已知,可以通過觀察反應過程中的生成速度(即氣泡從溶液中釋放的速度)來判斷H2O2分解反應的速度。請用所給的實驗材料和用具設計實驗,使其能同時驗證過氧化氫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寫出實驗步驟、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并回答問題。
實驗材料與用具:適宜濃度的H2O2溶液,蒸餾水,3.5%溶液,0.01%牛過氧化氫酶溶液,恒溫水浴鍋,試管。
(1)實驗步驟:
①
(2)實驗結果預測及結論:
整個實驗中不同處理的試管中O2的釋放速度從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僅將實驗中的恒溫水浴改為80℃,重做上述實驗,O2釋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全國卷Ⅱ 7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產糖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現在野生菌株對淀粉的轉化效率低,某同學嘗試對其進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實驗步驟:
①配置固體培養基,該培養基的碳源應為 。
②在倒平板前,必須進行的是 。
③將 接入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
④立即用適當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其目的是 。
⑤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觀察菌落周圍培養基的顏色變化和變化范圍的大小。周圍出
現 現象的菌落即為初選菌落。經分離、純化后即可達到實驗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變異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轉化率較高。經測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體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發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編碼區或非編碼區,可推測出菌株Ⅰ的突變發生在 區,菌株Ⅱ的突變發生在 區。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