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中山三模)某研究小組為探討反應 A(g)+2B(g)?2C(g)+D(s)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對最適宜反應條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并根據所得實驗數據繪制出如圖:圖中C%為反應氣體混合物中C的體積百分含量(所有實驗的反應時間相同).
(1)該反應的反應熱為△H
>
>
0(填>、<或=)
(2)點M和點N處平衡常數K的大小是:K
M=
=
K
N(填“>”、“<”或“=”)
(3)工業上進行該反應獲得產品C 的適宜條件是:
溫度為
500
500
℃,選擇該溫度的理由是
低于500℃時,C%值太小,高于500℃時C%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幅度不明顯,但由于升溫帶來的燃料及設備成本要求會明顯增加
低于500℃時,C%值太小,高于500℃時C%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幅度不明顯,但由于升溫帶來的燃料及設備成本要求會明顯增加
壓強為
101kPa
101kPa
,選擇該壓強的理由是
隨著壓強的增大,C%的增大幅度并不明顯,而由于壓強增大而帶來的動力,設備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故選擇常壓
隨著壓強的增大,C%的增大幅度并不明顯,而由于壓強增大而帶來的動力,設備成本的大幅度增加,故選擇常壓
(4)試解釋圖中350℃前C%變化平緩而后急劇增大、500℃以后又緩慢增加的可能原因:
該反應需要在特定的催化劑作用下才能順利進行,而該催化劑只有在350℃以上才能體現催化活性并在500℃左右時催化效果最好,500℃以上的變化為溫度變化導致平衡移動的情形
該反應需要在特定的催化劑作用下才能順利進行,而該催化劑只有在350℃以上才能體現催化活性并在500℃左右時催化效果最好,500℃以上的變化為溫度變化導致平衡移動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