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該校附近的地理環境,并繪制了學校周邊的簡易地理圖(如下圖21)。該小組在考察時發現,學校附近的工廠尚未對污染進行治理。請你結合示意圖幫他們完善研究成果
(1)根據調查發現:學校可能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環境污染。
(2)根據研究成果,小組成員向學校建議:改善學校環境,在學校周邊進行綠化,減少污染,建議建造兩條綠化帶。請用陰影在圖中畫出來,分別標明D帶和E帶,并在下面寫出這兩個綠化帶的作用。
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該校附近的地理環境,并繪制了學校周邊的簡易地理圖(如下圖21)。該小組在考察時發現,學校附近的工廠尚未對污染進行治理。請你結合示意圖幫他們完善研究成果
(1)根據調查發現:學校可能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環境污染。
(2)根據研究成果,小組成員向學校建議:改善學校環境,在學校周邊進行綠化,減少污染,建議建造兩條綠化帶。請用陰影在圖中畫出來,分別標明D帶和E帶,并在下面寫出這兩個綠化帶的作用。
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該校附近的地理環境,并繪制了學校周邊的簡易地理圖(如下圖21)。該小組在考察時發現,學校附近的工廠尚未對污染進行治理。請你結合示意圖幫他們完善研究成果
(1)根據調查發現:學校可能受到來自三個方面的環境污染。
(2)根據研究成果,小組成員向學校建議:改善學校環境,在學校周邊進行綠化,減少污染,建議建造兩條綠化帶。請用陰影在圖中畫出來,分別標明D帶和E帶,并在下面寫出這兩個綠化帶的作用。
東風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對學校附近某地進行實地考察并繪制了等高線地形圖,學習小組還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近三十年來該地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讀表和圖,完成下列各題。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數據表
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對圖中河流的影響是
A.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增大 B.河流含沙量減小
C.河流流域面積增大 D.河流汛期縮短
為更加合理地開發當地的農業資源,應該采取的正確措施是
A.退耕還林還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實施開荒造田,建成商品糧基地
C.大力治理低濕洼地和鹽堿地,發展生態農業
D.綜合開發農業資源,發展立體農業
東風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對學校附近某地進行實地考察并繪制了等高線地形圖,學習小組還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近三十年來該地土地利用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讀表和圖,完成下列各題。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數據表
1.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對圖中河流的影響是
A.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增大 B.河流含沙量減小
C.河流流域面積增大 D.河流汛期縮短
2.為更加合理地開發當地的農業資源,應該采取的正確措施是
A.退耕還林還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實施開荒造田,建成商品糧基地
C.大力治理低濕洼地和鹽堿地,發展生態農業
D.綜合開發農業資源,發展立體農業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C
A
A
D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C
A
A
B
D
D
B
21.(共10分)
(1)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2分)
(2)CDE FG AB(3分)
(3)人多地少(人地) 土地 自然環境(3分)
(4)社會經濟 環境(2分)
22. (10分)
(1)①水泥廠的大氣污染(2分)
②化工廠的水污染(2分)
③鐵路的噪聲污染。(2分)
(2) D帶:凈化空氣、吸煙除塵、美化環境。(2分,畫圖1分,作用1分)
E帶:減輕噪聲、美化環境(2分,畫圖1分,作用1分)。
23. (1) 市場最優 交通最優 (2分)
(2)
不合理 自來水廠應建在流經城市河流的上游,因為河流上游方水質好
不合理 化工廠應建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和流經城市河流的下游,從而減輕廢氣、廢水對城市的污染(6分)
(3)鐵路線 鐵路線穿過市區與街道交匯,帶來嚴重的交通污染(噪音污染)和交通安全問題(2分)
(4)A (1分) (5)A(1分)
(6)修建城市環城線既有優點也存在著不足,優點是能減輕城市中心的交通壓力,有利于沿線土地開發,同時由于環線與城市接觸帶長,給城市出入境帶來方便。不足是容易吸引當地繞行交通,給過境交通帶來不便,若是采用高速公路過境,全封閉環線對城市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對過境公路的路線方案應進行綜合分析,既要因地制宜,遠近結合,又要兼顧過境與出入境交通,通過比較來確定路線方案,是采用環線方案,還是采用非環線加聯接線的方案。(2分)
24.(1)面積大,分布廣,荒漠化類型多樣,程度嚴重。其中又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分布最集中,發展最嚴重。(2分)
(2)我國荒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該地區: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日照強、溫差大,風力大;②高原面積大,高山環繞盆地,以風沙地貌為主,沙漠、戈壁面積廣;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內流河為主;④草原和荒漠為主要自然景觀。(6分,答出三方面給滿分)
(3)“三北”防護林 沿圖中荒漠區的東南邊緣畫出即可。(2分)
25. (1)城市化水平不斷上升,近年來上升速度加快;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域差異明顯;城市數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數量增加速度較快;從城市結構上看,仍以中小城市為主。(4分)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務范圍廣,功能強;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強。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3分)
26.(1)商周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現在:氣候較商周時期干冷。氣候處在不斷變化中。(2分)
(2)該區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多垂直節理;氣候逐漸干冷的變化趨勢導致植被覆蓋率逐漸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漸下降。(2分)
(3)
由此可知,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牽一發而動全身,水土流失過程正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5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