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崇文區2008―2009學年度高三第二學期統一練習(二)
文科綜合能力試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3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學校和考號填寫在答題卡和機讀卡上。考試結束
后,將答題卡和機讀卡一并交監考老師收回。
2.第Ⅰ卷的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機讀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
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答題卡或試卷上。
3.答第Ⅱ卷時,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黑色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
效。
第Ⅰ卷 (選擇題)
一、本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
圖1表示某國家的一年農事安排狀況。讀圖1,完成1、2題。
1.當該國播種小麥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 )
A.地球公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B.中國華北地區多風
C.非洲北部大量動物向南遷徙 D.南部地區正值雨季
2.①②③④表示內容正確的是 ( )
A.收割、剪毛、配種、播種 B.剪毛、播種、收割、育種
C.播種、收割、配種、剪毛 D.播種、育種、剪毛、收割
3.下列說法可信的是 ( )
A.河口附近地區,河流南岸侵蝕嚴重
B.當河水補給湖泊水時,全球正值7月
C.沿岸附近洋流的性質為寒流
D.沿岸大部分地區夏季高溫多雨
4.P處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是 ( )
①位于溫帶地區 ②位于大陸架附近
③有寒暖流交匯 ④有河流注入海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圖3為世界上六種主要植被類型的氣候分布范圍示意圖。讀圖3,完成5―7題。
5.圖中數字序號與其對應植被類型的正確組合是 ( )
圖3
A.①―熱帶雨林 B.②―針葉林 C.③―荒漠草原 D.④―落葉林
6.下列正確的表述是 ( )
A.①處植被類型分布地區,一年中均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出現
B.②代表的植被類型大部分出現在海拔
C.⑤所代表的植被類型是世界上發展畜牧業最主要的場所
D.⑥所在地區由于常年受季風的影響,降水的年變率較大
7.某交通極為不便的山區分布著②和③兩種主要植被,為監測其病蟲害的進展,多采用
( )
①GPS技術 ②GIS技術 ③RS技術 ④WPS技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下列為某工業生產部門用工的人數資料及區位發展變化示意圖。讀圖4回答8、9題。
年份
1950
1970
2000
工人(萬人)
50
3
1.4
8.該工業部門布局在上海市郊區的合理方位是 ( )
①東北方向 ②東南方向 ③西北方向 ④西南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該工業生產部門區位的發展和變化,說明了 ( )
①工業對原料產地的依賴程度在下降 ②市場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增大
③交通條件是影響該工業的重要因素 ④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在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指交流1000千伏、
直流正負8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
技術。
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在正式投入商業化運營。
圖5為目前我國已建和正在建設中的特高壓
輸電線路。讀圖,完成10、11題。
10.特高壓輸電工程屬于 ( )
A.西電東送
B.北煤南送
C.能源的跨地區調配
D.西氣東輸
11.有關該工程的說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① 圖中的線路跨越九省一市,其中有6個省區隸屬我國的中部經濟地帶
② 有助于煤炭資源就地轉化,變輸煤為高效輸電,同時保護了土地資源
③ 緩解我國東部地區能源長期緊張的局面,改善了當地大城市的環境質量
④ 解決沿線廣大地區人口的就業問題,減少了金融危機造成的巨大沖擊
⑤ 縮小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徹底改變東部地區能源少的問題
⑥ 水火并濟,調整了東部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促進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回答12、13題。
12.古代開創了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
A.秦朝和隋朝 B.秦朝和唐朝
C.隋朝和元朝 D.秦朝和元朝
13.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是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內部潛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下列封建王朝的政治舉措旨在分割相權的是 ( )
①漢初分封同姓諸侯王 ②唐代設三省六部
③宋朝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④清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民生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回答14、15題。
14.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比歐美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優越之處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歐美強矣,其民實困”現象的綱領。下列孫中山的主張能夠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 )
A.“核定天下地價”、“土地漲價歸公”
B.“(中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C.“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
D.“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15.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32年說:“我看到這個國家二分之一的人們住無定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進步的標準?那不是看已經擁有很多的人是否能獲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幾乎一無所有的人是否能夠得到足夠的保障!”按照他的這一理念,美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 )
①限制企業最低工資水平 ②提高農產品價格
③采取社會保障措施 ④興辦公共工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科學的發展,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回答16、17題。
16.下列關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促進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學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業的興起 ④促進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中說:“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當它走到前面傳遞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可以說已經開始了。”這里所說的“科學時代”是指 ( )
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
維護國家統一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信念。回答18、19題。
18.臺灣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權管轄之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時,歸屬的管理機構是( )
A.澎湖巡檢司 B.理藩院 C.臺灣府 D.臺灣省
19.我國政府鄭重宣告采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最早出現于 ( )
A.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
B.葉劍英發表的《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
C.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D.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
近代侵略戰爭給中國帶來屈辱,也激發中國人探求救國的道路。回答20、21。
20.鴉片戰爭后出版的《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對開闊人們眼界、重新認識世界起了積極作用,它們的主要內容是介紹 ( )
A.西方各國政治制度 B.西方歷史地理知識
C.西方兵器制造知識 D.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21.《文化自覺、全球化與中國現代性之構建》一文認為:甲午一戰,天朝再敗于東鄰維新之島國日本,舉國深感恥痛,中國知識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覺上又進一層。當時“中國知識精英”的著力點是 ( )
A.經濟的現代化 B.器物的現代化
C.制度的現代化 D.精神的現代化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的光明前途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
22、23題。
22.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提出了“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議,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等主張。這表明(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建立
B.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