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圖表示某國家的一年農事安排狀況。讀圖,完成
當該國播種小麥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地球公轉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B.中國華北地區多風
C.非洲北部大量動物向南遷徙 D.南亞地區正值雨季
材料:2010年4月30日20點,上海世博會開幕式開始。此次世博會吸引了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擁有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是歷屆世博會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當世博會開幕時,位于美國華盛頓(西五區)的中國留學生想要收看直播,打開電視最適合在當地時間
A.4月29日 3點50分 B.4月31日8點50分
C.4月30日 6點50分 D.4月29日 13點50分
2.當世博會開幕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地球公轉速度不斷減慢 B.長江中下游平原受副高控制,正值伏旱
C.南極附近極晝范圍不斷擴大 D.海南島上晝長正在減少
當蒙古平均氣壓為全年最高的月份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巴西高原處于干季 B.尼羅河進入豐水期
C.美國大平原麥收正忙 D.我國東北地區寒冷干燥
右圖中,甲、乙、丙、丁位于晨昏圈上、且相隔90°,地球位于遠日點附近。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圖中丙點的地方時為:
A.0時 B.6時 C.12時 D.18時
如此時北京時間為10點,M點可能位于: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當晨昏圈與經線圈重合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東北平原的河流處于春汛
B.華北平原鹽堿地鹽分相對穩定
C.長江中下游地區受伏旱影響
D.天山牧民在山麓牧場放牧
下圖中,甲、乙、丙、丁位于晨昏圈上、且相隔90°,地球位于遠日點附近。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丙點的地方時為:
A.0時 B.6時 C.12時 D.18時
2.如此時北京時間為10點,M點可能位于: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3.當晨昏圈與經線圈重合時,可能出現的地理現象是:
A.東北平原的河流處于春汛
B.華北平原鹽堿地鹽分相對穩定
C.長江中下游地區受伏旱影響
D.天山牧民在山麓牧場放牧
第Ⅰ卷(選擇題)
1.B 2.C 3.D 4.D 5.A 6.C 7.B 8.B 9.A 10.C
11.C 12.D 13.B 14.A 15.B 16.B 17.D 18.A 19.A 20.B
21.C 22.B 23.C 24.C 25.A 26.B 27.D 28.C 29.C 30.A
31.A 32.B 33.D 34.D 35.B
第Ⅱ卷(非選擇題)
36.(36分)
(1)北(西北)高,南(東南)低。(2分)山河相間,縱列分布。(2分)
印度洋(或印度)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使青藏高原不斷上升所致。(2分)
(2)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石油,煤炭等能源資源;有色金屬,鉀鹽等礦產資源;草場、珍奇動物等生物資源;旅游資源。(答出其中任意兩項即可)(4分)冰川融化;雪線上升;水量可能先多后少,氣候逐漸變干;草場退化等。(答出其中任意兩項即可)(4分)
(3)河谷地區(黃河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2分)高原上的河谷地區,氣溫較高;風力較;地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答出其中三項即可)(6分)
(4)青藏鐵路(2分)加快西藏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西藏同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地區安全等。(答出其中任意兩項即可)(4分)
(5)城鎮數量不斷增加;(2分)人口規模不斷加大;(2分)新設鎮較原有鎮的人口增長快;(2分)城鎮空間分布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或城鎮主要集中分布的河谷地帶(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所在的地區)。(2分)
37.(32分)
(1)巨大轉折和變化指資本主義發展,封建主義受到沖擊。(2分)
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的君主制,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濟上:首先開始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生產力。(4分)
(2)挑戰: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危及清王朝統治,兩次鴉片戰爭失;日本:幕府統治危機,美國打開日本國門,面臨民族危機。(4分)
改革:中國:洋務運動;日本:明治維新。(4分)
不同: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政治制度。日本: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2分)
(3)原因:二戰后,歐洲經濟實力遭到嚴重削弱,國際地位下降;兩極格局下美蘇爭霸。(4分)目的:發展經濟,擺脫受美國控制的地位;在美蘇爭霸的形勢下保障自身的安全;在國際舞臺上產生更大的影響(4分)
(4)變化:從向蘇聯“一邊倒”,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變為與俄羅斯走合作之路、謀求共同利益及自身安全。(2分)國際形勢: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3分)基本方針:獨立自主的、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集合開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3分)
38.(33分)
(1)(每點1分,共15分)
現象或問題
政府應采取的措施
經濟學依據
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大學生、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給吸納就業人員企業政策扶持;擴大政府投資,吸納勞動力
勞動是謀生手段;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城鄉之間義務教育水平、質量差距過大
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投入;健全學生資助制度等
勞動者是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其技能關系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過大
完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公平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
規范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健全并嚴格執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
看病難、看病貴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社會安定的根本措施
(2)財政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質和生活水平;財政有利于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財政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改善民主提供物質基礎。(每點2分,共6分)
(3)面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著力改善民主的決策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理;保增長是保民生的基礎和前提,保民生是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改善民生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加之選擇,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黨和國家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保增長、保民生和保穩定三個重大任務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能孤立開來。(每點3分,最高不超過12分)
39.(31分)
(1)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我國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注意新型民族關系;堅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自治區少數民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充分利用了本地區的優勢,發展本地的經濟、文化;同時,也是中央和發達地區大力支持的結果。(每點2分,最高不超過10分)
(2)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明朝:在西藏設衛所,任用藏族人擔任各級管理,管理西藏事物。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順治、康熙冊封五世達賴、五世班禪,確立中央冊封宗教首領的制度。雍正時,派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物。(8分)
(3)背景: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社會依然是封建農奴社會;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被平息;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后,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5分)實質:廢除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2分)
(4)兩地之間:地勢起伏巨大,地質、地形差異大;相距較遠。(2分)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高寒環境和高原反應使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們較難適應。(2分)
(5)C(2分)
40.(28分)
(1)由南(低緯)向北(高緯)或隨著緯度的增加,固體降水占年降水的百分比遞增。(2分)緯度位置的差異。(2分)沿岸地區受來自大西洋上空溫暖西風氣流的影響十分顯著。(2分)流經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增溫作用十分明顯。(2分)
(2)不同點:歐洲四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國;(2分)歐洲四個國家有逆城市化現象出現或1995年以后,當中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時候,歐洲四個國家卻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2分)
相同點:1980~1995年,中國與歐洲四個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都呈上升趨勢。(2分)
(3)原因:改革開放推動工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5分)
(4)①聯系是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城市化過程和糧食安全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不容忽視。
②事物處于一定的因果聯系中,把握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能夠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為了降低城市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就要把提高農業綜合要素生產率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
③整體與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要有全局觀念。城市化進程需要從整體著眼,合理規劃,選擇耕地資源損失最小化的城市化發展路徑。(每點3分,共9分)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