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兩束單色光a、b同時從空氣中斜射入平行玻璃磚的上表面,進入玻璃磚中后形成復合光束c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光的能量較大
B. 在玻璃中a光的傳播速度小于b光的傳播速度
C. 在相同的條件下,a光更容易發生衍射
D. a光從玻璃到空氣的全反射臨界角小于b光從玻璃到空氣的全反射臨界角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如圖所示是某同學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獲得的一條紙帶。
(1)已知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 Hz,則紙帶上打相鄰兩點的時間間隔為________。
(2)A、B、C、D是紙帶上四個計數點,每兩個相鄰計數點間有四個點沒有畫出。從圖7中求出C點對應的速度是______m/s,運動的加速度是 m/s2。(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關于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摩擦起電是因為電荷的轉移,感應起電是因為產生電荷
B. 摩擦起電是因為產生電荷,感應起電是因為電荷的轉移
C. 摩擦起電的兩摩擦物體必定是絕緣體,而感應起電的物體必定是導體
D. 不論是摩擦起電還是感應起電,都是電荷的轉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水平轉臺上有一個質量為m的物塊,用長為L的細繩將物塊連接在轉軸上,細線與豎直轉軸的夾角為θ角,此時繩中張力為零,物塊與轉臺間動摩擦因數為μ(μ<tanθ),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物塊隨轉臺由靜止開始緩慢加速轉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轉臺一開始轉動,細繩立即繃直對物塊施加拉力
B. 當繩中出現拉力時,轉臺對物塊做的功為μmgLsinθ
C. 當物體的角速度為時,轉臺對物塊支持力為零
D. 當轉臺對物塊支持力為零時,轉臺對物塊做的功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將小球從空中的A點以速度v水平向右拋出,不計空氣阻力,小球剛好擦過豎直擋板邊緣落在地面上的B點。若欲使小球的落地點位于擋板和B點之間,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 在A點正前方某位置將小球以小于v的速度水平拋出
B. 在A點正后方某位置將小球以大于v的速度水平拋出
C. 在A點正上方某位置將小球以小于v的速度水平拋出
D. 在A點正下方某位置將小球以小于v的速度水平拋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個電量為-Q的點電荷甲,固定在絕緣水平面上的O點.另一個電量為+q及質量為m的點電荷乙,從A點以初速度v0沿它們的連線向甲運動,到B點時速度最小且為v.已知點電荷乙與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為μ、AB間距離為L0及靜電力常量為k,則 ( )
A.點電荷乙越過B點后繼續向左運動,其電勢能增多
B.從A到B的過程中,電場力對點電荷乙做的功
C.在點電荷甲形成的電場中,AB間電勢差
D.OB間的距離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小分隊進行軍事演習,指揮部通過現代通信設備,在屏幕上觀察到兩小分隊的具體行軍路線如圖所示,兩小分隊同時同地由點O出發,最后同時到達點A.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小分隊的行軍路程s甲<s乙
B. 小分隊的平均速度甲=
乙
C. y-x圖象表示的是速度—時間圖象
D. y-x圖象表示的是位移—時間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光滑圓錐形容器中,固定了一根光滑的豎直細桿,細桿與圓錐的中軸線重合,細桿上穿有小環(小環可以自由轉動,但不能上下移動),小環上連接一輕繩,與一質量為m的光滑小球相連,讓小球在圓錐內做水平面上的勻速圓周運動,并與圓錐內壁接觸。如圖所示,圖a中小環與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圖b中輕繩與豎直軸成θ(θ<90°)角。設圖a和圖b中輕繩對小球的拉力分別為Ta和Tb,圓錐內壁對小球的支持力分別為Na和Nb,則在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Ta一定為零,Tb一定為零
B. Na不一定為零,Nb可以為零
C. Ta、Tb是否為零取決于小球速度的大小
D. Na、Nb的大小與小球的速度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對運動員“大力扣籃”過程進行技術分析時,可以把運動員看做質點
B. “和諧號”動車組行駛 313km 從成都抵達重慶,這里的“313km"指的是位移大小
C. 高臺跳水運動員騰空至最高過程可以看作質點
D. 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且周期為 24h 的衛星,不一定相對于地面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