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小球恰能通過第一圓軌道的最高點,在最高點時,由重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小球在經(jīng)過第一圓軌道最高點時的速度大小.
(2)小球從開始到運動到第一圓軌道運動最高點的過程,運用動能定理可求得小球與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3)要保證小球不脫離軌道,有兩種情況:
I.軌道半徑較小時,小球恰能通過第二個圓軌道,與上題相似,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小球通過最高點時的速度,根據(jù)動能定理求解半徑R2.
II.軌道半徑較大時,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等于R2,即上升到與圓心等高處,根據(jù)動能定理求解半徑R2.為保證圓形軌道間不相互重疊,根據(jù)幾何知識知:R2最大值應滿足:(R1+R2)2=L2+(R1-R2)2,解得R2.即可得到半徑R2的可變范圍;根據(jù)動能定理求解小球最終停留點與起始點A的距離.
解答 解:(1)設(shè)小球在經(jīng)過第一圓軌道最高點時的速度大小為v1.
小球在最高點時,由重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m$\frac{{v}_{1}^{2}}{{R}_{1}}$
解得 v1=$\sqrt{14}$m/s
(2)小球從開始到運動到第一圓軌道運動最高點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μmgL1-2mgR1=$\frac{1}{2}m{v}_{1}^{2}$-$\frac{1}{2}m{v}_{0}^{2}$
解得 μ=0.2
(3)要保證小球不脫離軌道,可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I.軌道半徑較小時,小球恰能通過第二個圓軌道,設(shè)在最高點的速度為v2,應滿足
mg=m$\frac{{v}_{2}^{2}}{{R}_{2}}$
從A到第二圓軌道最高點的過程,由動能定理得
-μmg(L1+L2)-2mgR2=$\frac{1}{2}$mv22-$\frac{1}{2}$v02
由上兩式解得:R2=0.4m
II.軌道半徑較大時,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為R2,即上升到與圓心等高的位置,
根據(jù)動能定理得
-μmg(L1+L)-mgR2=0-$\frac{1}{2}$mv02
解得:R2=1.0m
為了保證圓軌道不重疊,R2最大值應滿足:(R1+R2)2=L2+(R1-R2)2,
解得 R2=27.9m
綜合I、II,要使小球不脫離軌道,則第三個圓軌道的半徑須滿足下面的條件
0<R2≤0.4m 或 1.0m≤R2≤27.9m
當0<R2≤0.4m 時,小球最終停留點與起始點A的距離為L′,則
-μmgL′=0-$\frac{1}{2}$mv02
解得 L′=36.0m
當1.0m≤R2≤27.9m 時,小球最終停留點與起始點A的距離為L〞,則
L″=L′-2(L′-L1-L)=36-2×(36-18.5-12.5)=26.0m
答:
(1)小球在經(jīng)過第一圓軌道最高點時的速度大小是3.7m/s;
(2)小球與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0.2;
(3)如果要使小球不能脫離軌道,在第二個圓形軌道的設(shè)計中,半徑R2的可變范圍為 0<R2≤0.4m 或 1.0m≤R2≤27.9m;小球最終停留點與起點A的距離是36.0m或26.0m.
點評 選取研究過程,運用動能定理解題.動能定理的優(yōu)點在于適用任何運動包括曲線運動.知道小球恰能通過圓形軌道的含義:重力等于向心力.要知道使小球不能脫離軌道并不一定要求做完整的圓周運動.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因為液體表面層分子分布比內(nèi)部稀疏,因此液體表面有收縮趨勢 | |
B. | 當分子力表現(xiàn)為引力時,分子勢能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 | |
C. | 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制成,因為它違背能量守恒定律 | |
D. | 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當它的壓強、體積都增大時,其內(nèi)能一定增加 | |
E. | 水的飽和汽壓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6 V | |
B. | 在t=0.005 s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為最大 | |
C. | 若線圈的轉(zhuǎn)速改為25 r/s,則電動勢的有效值為3 V | |
D. | 若線圈的轉(zhuǎn)速改為25 r/s,則通過電燈的電流為0.3 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 | |
B. |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弟發(fā)現(xiàn)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 |
C. | 法國物理學家安培用分子電流假說解釋了磁體產(chǎn)生磁場的原因 | |
D. | 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解釋了波的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_{7}^{14}$N+${\;}_{2}^{4}$He→${\;}_{8}^{17}$O+${\;}_{1}^{1}$H | B. | ${\;}_{92}^{238}$U→${\;}_{90}^{234}$Th+${\;}_{2}^{4}$He | ||
C. | ${\;}_{1}^{2}$H+${\;}_{1}^{3}$H→${\;}_{2}^{4}$He+${\;}_{0}^{1}$n | D. | 4${\;}_{1}^{1}$H→${\;}_{2}^{4}$He+2${\;}_{1}^{0}$e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