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細胞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圖解,其中②④⑤表示細胞外液。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 若某人患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則圖中的⑥的形態可能發生變化
B. 若某人長期營養不良,則⑤中蛋白質含量會降低,導致②液體增加
C. 圖中①和③細胞所生活的內環境分別是血液和組織液、組織液
D. 某人皮膚燙傷后,出現了水泡,該水泡內的液體主要是指圖中的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在最適溫度、最適pH等條件下,反應物濃度對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AB段表明,隨著反應物濃度的增加,反應速率逐漸加快
B. 實驗中溫度、pH屬于無關變量,反應物的濃度屬于自變量
C. 如果溫度升高l0℃重復實驗,則圖中A點的位置將上移
D. 若從乙點開始,往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樣的酶,B點會上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會產生過量的神經細胞,為了保證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精確調節,需要調整神經細胞的數量,使之與受神經細胞支配的細胞的數量相適應。這種調整實現的途徑是
A. 細胞分裂 B. 細胞分化 C. 細胞凋亡 D. 細胞壞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①表示溫度對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圖②是將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麥芽糖積累量隨溫度(時間)變化的情況,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 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
B. 圖①中,Ta、Tb時對酶活性的影響有本質區別
C. 圖②中Tb時酶的活性達到最大
D. 圖②中A點對應的溫度接近T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中a、b、c、d表示玉米(2N=20)根尖的不同區域,圖乙是該植物組織切片有絲分裂的模式圖(僅畫出部分染色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 甲圖中①要經過細胞的_______才能成為細胞④,細胞①與④在結構上的差別主要在于前者_______;在顯微鏡下,根據細胞________可確定其為甲圖b區的細胞。
(2)在制作裝片的過程中,為了_________,須在染色前進行漂洗。乙圖B中每個著絲點上連有________條DNA單鏈,該細胞處于細胞分裂期的_______期,理由是_______。
(3)圖乙中_______對應丙圖中CD段,此階段每個細胞中含有_______條染色體。丙圖中DE段變化是_______所導致的。
(4)在用顯微鏡觀察圖乙中細胞時,涉及以下操作:a.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b.發現一個處于分裂期的細胞位于視野左上角;c.轉動粗準焦和細準焦螺旋,將視野調清晰;d.將玻片向左上角移動,把需要觀察的細胞調到視野中央;e調細準焦螺旋,使視野清晰;f.將玻片向視野右下角移動,把需要觀察的細胞調到視野中央。請選出必需的操作并排序: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科技工作者利用圖甲所示裝置,對影響植物生長的環境因素進行研究;圖乙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一晝夜CO2濃度的變化曲線(實線)。請據圖分析回答:
(1) 若用甲裝置來測定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O2消耗速率,應將甲裝置置于________環境中,且燒杯中應放置的液體為________(填“NaOH”或“NaHCO3”)溶液。
(2) 乙圖中處于EF段實線與虛線交叉點時光合作用強度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強度,此時葉肉細胞中產生ATP的細胞器有_______。
(3) 乙圖結果中,植物積累有機物的時間段是________。若在這24小時內適當降低夜間的溫度,則I點與虛線之間的距離變化為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請說明理由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科學家從某無限增殖細胞的細胞質中分離出無限增殖調控基因(prG),該基因能激發細胞分裂,這為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提供了新思想。某國家重點實驗室準備利用基因工程生產單克隆抗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室已獲得無限增殖調控基因(prG)。在體外,可采用_______技術大量擴增該目的基因,該技術的基本反應過程:目的基因(DNA)受熱變性后解鏈變成單鏈,________與單鏈相應互補序列結合,然后在Taq酶的作用下進行延伸,如此重復多次。該技術的前提是要有________,以便根據這一序列合成引物。
(2)該基因工程操作的核心是_______,其目的是使________。本研究中,受體細胞為_______,欲將目的基因轉人受體細胞,常采用_________法。
(3)也有人提出用細胞核移植技術構建重組細胞來生產單克隆抗體,試用相關的圖示及文字表示該過程。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1952年“噬菌體小組”的赫爾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和DNA在侵染過程中的功能,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他們指出“噬菌體在分子生物學的地位就相當于氫原子在玻爾量子力學模型中的地位”。這句話指出了噬菌體作為實驗材料具有__________的特點。
(2)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別獲得被32P和35S標記的噬菌體,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從而追蹤在侵染過程中_______________變化。
(3)侵染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機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檢測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圖所示的實驗結果。
①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
②實驗結果表明當攪拌時間足夠長時,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別占初始標記噬菌體放射性的80%和30%,證明___________。
③圖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曲線基本保持在100%,本組數據的意義是作為對照組,以證明_______,否則細胞外____放射性會增高。
(4)本實驗證明病毒傳遞和復制遺傳信息過程中____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Ca2+能消除突觸前膜內的負電荷,利于突觸小泡和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若瞬間增大突觸前膜對組織液中Ca2+的通透性,將引起的效應是( )
A.加速神經沖動的傳遞
B.使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興奮
C.減緩神經沖動的傳遞
D.使突觸后神經元持續性抑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