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雜志Cell Systems上刊登了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成果,科研人員利用藍色光脈沖開啟了一種名為Brn2的基因,當Brn2信號足夠強時,干細胞就會快速轉化為神經元。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
A.該實驗證明了藍色光脈沖可以促使于細胞分化為神經元
B.Brn2基因在神經細胞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藍色光脈沖使Brn2基因的堿基序列發生了改變
D.干細胞和神經元這兩種細胞中,蛋白質的種類不完全相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2015學年海南省高一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1秋•寶安區期末)現有1000個氨基酸,其中氨基1020個,羧基1050個,則由此合成的4條多肽鏈中共有肽鍵、氨基、羧基的數目分別是( )
A.999、1016、1046 B.999、1、1
C.996、24、54 D.996、1016、104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高考大聯考(一)【四川卷】 題型:
圖1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裝置圖,圖2是果酒和果醋制作過程中的物質變化。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制作果酒時,圖1中的甲處閥門要關閉
B.圖1中的發酵液只裝入發酵瓶的2/3,主要目的是為酵母菌有氧呼吸階段提供O2
C.圖2所示的過程都需要在無氧條件下進行
D.葡萄酒時間過久會有酸味,與圖2中的過程④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高考大聯考(一)【新課標I卷】 題型:
圖甲為測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裝置(CO2緩沖液能維持裝置內CO2濃度恒定),在不同強度的光照條件下測得的單位時間內氣體體積的變化量如圖乙所示,圖丙為葉肉細胞中有關細胞器的結構模式圖(注:假設在不同光照強度下,植物葉片的呼吸速率不變)。請據圖回答:
(1)若將圖甲中的CO2緩沖液換成l%的NaOH溶液,則植物幼苗葉綠體中產生NADPH的速率將 (填“升高”或“下降”)。
(2)對該植物葉片來說,光照強度為l0千勒克斯時,結合圖丙寫出,該植物葉肉細胞中氣體的移動方向為(填字母) 。
(3)若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測得的氣體體積變化,現將溫度適當升高(已知呼吸作用最適溫度大于光合作用),圖乙中的A點將向 (填“左”或“右”)移動,B點將向 (填“左下”或“右下”)移動。
(4)為了避免無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本實驗還應設置對照實驗,對照組裝置與實驗組裝置的區別是 。如果對照組在相同光照條件下,刻度管中的紅色液滴向左移了5毫米,其原因可能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高考大聯考(一)【浙江卷】 題型:
下列有關種群的說法,錯誤的是
A.種群的年齡結構指種群中不同年齡的個體數
B.種群數量周期性波動體現了生態系統的負反饋調節
C.性別比例是預測種群密度(數量)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條件下,社鼠的種群數量可能呈S型增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高考大聯考(一)【新課標II卷】 題型:
人類利用微生物的歷史悠久,請回答以下相關問題:
(1)純化菌株時,為得到單菌落,常采用的接種方法有兩種,即 和 。
(2)利用微生物發酵時,要嚴格發酵條件,這關系到是否能得到質量高、產量多的高技術物,通常所指的發酵條件包括 。
(3)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多種微生物參與了豆腐發酵成腐乳的過程,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這些微生物產生的 能將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4)腌制的白菜中如亞硝酸鹽等物質含量過高,食用后會影響人體健康,用來檢測亞硝酸鹽含量的方法是 ,化學試劑是 和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胚胎移植時,供體和受體母畜都必須具備優秀的遺傳性能 | |
B. | 受精和胚胎的早期發育也可以在體內進行 | |
C. | 在胚胎分割移植前,用分割針取內細胞團細胞鑒定性別 | |
D. | 胚胎移植時胚胎的遺傳特性會受到受體的影響而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進行胚胎分割時,應選擇原腸胚期的胚胎進行 | |
B. | 高等哺乳動物胚胎發育中的細胞分化開始于囊胚期,終止于生命結束 | |
C. | 如圖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囊胚期示意圖,①②③依次稱之為透明帶、滋養層、內細胞團 | |
D. | 高等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經歷的時期是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期→原腸胚期→幼體,其中最關鍵的時期是原腸胚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