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果蠅體內某個細胞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的染色體1、2、5、7可組成一個染色體組
B.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發生分離
C.圖中7和8表示性染色體,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別
D.該細胞一個染色體組含有5條染色體
B
解析試題分析:一個染色體組中不能由同源染色體,而1和2屬于同源染色體,故A錯;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而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沒有等位基因的分離,故B正確;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不都控制性別,如色盲基因,故C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形態、結構各不相同,攜帶著本物種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構成一個染色體組,因此果蠅的一個染色體組中有4條染色體,故D錯。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染色體組、伴性遺傳、細胞分裂等內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和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測合理的是
池塘編號 | 捕食者數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不屬于孟德爾研究遺傳規律獲得成功原因的是
A.做豌豆雜交實驗時,對母本進行去雄 |
B.先分析多對相對性狀,后分析一對相對性狀 |
C.科學地設計實驗程序,提出假說并進行驗證 |
D.運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生活中存在以下現象:⑴嬰幼兒經常尿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⑵由于驚恐而出現無意識的排尿,以上現象說明( )
A.嬰幼兒在夜間產生的尿液較白天多 |
B.嬰幼兒排尿反射的傳入神經興奮只到達脊髓 |
C.無意識排尿不屬于神經反射活動 |
D.脊髓的生理活動依賴于大腦皮層的功能狀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艾滋病毒屬于RNA病毒,具有逆轉錄酶,如果它決定某性狀的一段RNA含堿基A=19%,C=26%,G=32%,則通過逆轉錄過程形成的雙鏈DNA含堿基A的比例為:
A.19% | B.21% | C.23% | D.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或方法思路不正確的是
A.摩爾根通過研究果蠅的眼色遺傳,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
B.科學家用差速離心法將真核細胞中各種細胞器進行分離以研究各自組成成分和功能 |
C.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構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
D.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研究方法都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研究各自的效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將一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置于室外進行培養,假定玻璃罩內植物的生理狀態與自然環境中相同。用CO2濃度測定儀測得了該玻璃罩內CO2濃度的變化情況,繪制成如下圖所示的曲線,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H點CO2濃度最低,說明此時植物積累有機物最多 |
B.BC段較AB段CO2濃度增加減慢,是因為低溫使植物細胞呼吸加快 |
C.FG段CO2濃度下降不明顯,是因為高溫使酶活性降低 |
D.CO2濃度下降從DE段開始,說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是從D點開始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神經傳導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突觸前膜發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 |
B.突觸后膜內的Na+會通過主動運輸方式到突觸后膜外 |
C.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通過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 |
D.突觸后膜受體與相應神經遞質結合后,Na+通過被動運輸內流到細胞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