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1981年12月1日,第一個艾滋病病例被診斷出來,為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 于1988年1月將每年的12月1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檢測是知曉艾滋病感染狀況的唯一途 徑,而明確感染狀況又是有效治療的前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艾滋病患者發生惡性腫瘤,主要是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降低造成的
B.HIV 在 T 細胞內進行逆轉錄所需的酶不是由 T 細胞提供的
C.各種淋巴細胞均具有特異性識別抗原的能力
D.HIV 侵入機體后,只有 T 細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1、侵入人體工具的主要對象是T淋巴細胞病毒,在寄主細胞內能逆轉錄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體的DNA上,并能隨寄主細胞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大量的T淋巴細胞的死亡,導致患者免疫功能嚴重缺陷,各種病原體趁虛而入,最終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惡性腫瘤。
2、免疫系統具有防衛、監控和清除功能。
A、艾滋病患者發生惡性腫瘤,主要是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降低造成的,A錯誤;
B、HIV 在 T 細胞內進行逆轉錄所需的酶是以HIV病毒的遺傳物質為模板,利用T淋巴細胞的原料和細胞器合成的,B正確;
C、淋巴細胞中的漿細胞不具有特異性識別抗原的能力,C錯誤;
D、HIV 侵入機體后,既會引起機體的體液免疫,也會引起細胞免疫,故不只有T 細胞被激活而增殖分化,而且B細胞也會被激活而增重分化,D錯誤。
故選B。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細胞核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B.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C.核孔是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
D.核膜是單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隔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地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農田經過數十年的演替逐漸發展成了森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演替為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區別是演替的起始條件不同
B.實施退耕還林后,在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構成不斷發生著改變
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喬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結構
D.演替過程中,前一階段群落的物種一般會被后一階段群落的物種完全取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以體積分數為3%的過氧化氫溶液為底物探究酶的特性,實驗記錄如下。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組別 | 實驗過程 | 實驗現象 |
① | 常溫下自然分解 | 氣泡少 |
② | 常溫下加2滴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 | 氣泡稍多 |
③ | 常溫下加2滴質量分數為20%的新鮮肝臟研磨液 | 氣泡極多 |
④ | 加2滴煮沸后冷卻的新鮮肝臟研磨液 | 氣泡少 |
(1)實驗①與③對比,說明__________,酶的作用機理是__________。
(2)實驗③④對比,說明__________。將實驗__________進行對比,可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3)氣泡的多少是因變量,該實驗的無關變量有__________(說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細胞衰老和死亡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下列關于人體細胞凋亡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凋亡是基因決定的細胞死亡過程,屬于細胞壞死
B.小腸上皮細胞的自然更新過程中存在細胞凋亡現象
C.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細胞的過程中不存在細胞凋亡現象
D.胎兒手的發育過程中不會發生細胞凋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T 細胞借助表面的蛋白質“PD1”來識別癌細胞。有的癌細胞能合成一種分布于細胞膜 表面的“PD-L1”蛋白,該蛋白與 T 細胞表面的“PD1”結合后,會抑制 T 細胞的活性和增殖,使 腫瘤細胞逃過免疫細胞的攻擊。臨床實驗證明,PD1抑制劑藥物,附著于 T 細胞,通過阻斷 PD1和 PD-L1結合,阻斷了癌細胞的隱藏能力,使 T 細胞能識別癌細胞,進而癌細胞被免疫 細胞摧毀。這種治療癌癥的方法叫做癌癥免疫療法。
(1)T 細胞在______中成熟,參與的免疫過程有______免疫。其中 PD-L1會導 致人體免疫系統針對癌細胞的______功能降低。
(2)免疫細胞中,可以產生抗體的是______ ,在癌癥的臨床檢測中,根據抗原能和特異性 抗體相結合的特性,用______對組織內的抗原進行檢測,可以幫助人們發現體內癌變組 織中的特殊抗原。
(3)放療是用放射性元素對人體腫瘤的部位進行局部方面的掃描和照射,通過輻射殺死瘤細 胞。化療是通過藥物的手段,使藥物進人人體血液,并去除人體中的癌細胞。放療和化療對人 體正常細胞也有殺傷作用。相對于放療化療,癌癥免疫療法的優點有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絲瓜為雌雄同株的傳粉植物,花是單性花。某同學將剛萌發的絲瓜種子分別泡在下表列出的5種溶液中24h,種植后長成植株。一段時間后比較最初開出的雌花與雄花的平均數,求出性別比,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有關實驗結果的敘述,不恰當的是( )
溶液 | 雄花 | 雌花 | 比值(雄花:雌花) |
水(對照) | 21.1 | 3.8 | 5.6 |
赤霉素(100mg/L) | 4.7 | 4.7 | 1.0 |
C.P(100mg/L)(一種生長調節劑) | 6.2 | 6.8 | 0.9 |
乙烯利(1000mg/L) | 19.6 | 3.7 | 5.3 |
整形素(10mg/L) | 33.1 | 1.2 | 27.6 |
A.花的性別分化是各種激素和內環境因子對基因表達調控的結果
B.乙烯利對絲瓜性別分化影響不大,對其他植物的性別分化也影響不大
C.可能因為認為添加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或激素打破了自身激素的正常比例,而影響了雌雄花的性別分化
D.赤霉素(100mg/L)、CP(100mg/L)有利于絲瓜雌花的形成,整形素(10mg/L)有利于絲瓜雄花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感冒藥剛問世時,治療病毒性感冒的療效很好,幾年后療效漸漸降低,其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觸了藥物后,慢慢產生了抗藥性B.抗藥性病毒的增多是藥物選擇的結果
C.病毒為了適應環境,產生了抗藥性變異D.后來的藥量用少了,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著名實驗進一步證實了DNA是遺傳物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32P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保溫時間過長或過短對檢測結果的影響不同
B.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攪拌不充分會導致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
C.32P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細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體不都帶有32P標記
D.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細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體都不帶有35S標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