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同學將馬鈴薯磨碎、過濾得到的提取液進行了三次實驗:
實驗Ⅰ:每支試管控制在30 ℃條件下,按下表操作:
實驗結果每支試管都產生氣體。請回答:
(1)該實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實驗中的因變量是________。
(3)實驗在30 ℃下進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Ⅱ:將加入四支試管中的馬鈴薯提取液的量減半,重復實驗Ⅰ,分別測定實驗Ⅰ、Ⅱ中過氧化氫在相同時間內的含量變化,繪制成如圖所示的曲線,請回答:
(4)曲線A是實驗________(選填“Ⅰ”或“Ⅱ”)的結果,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曲線A和B中,過氧化氫含量的最低點位于橫坐標同一位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探究不同pH對酶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或過氧化氫含量、產生氣泡的數目) 30 ℃下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較高(排除溫度變化(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 Ⅱ 曲線A顯示過氧化氫含量較多,說明加入的馬鈴薯提取液較少 同一種酶的最適pH是一定的,不會因濃度的不同而改變
【解析】本題結合實驗考查pH值和酶的量對酶促反應的影響,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學知識解讀實驗過程和結果,判斷出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進而結合實驗結果分析可能的原因。
(1)結合題意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是pH不同,因此實驗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pH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
(2)曲線表示不同pH值條件下過氧化氫含量的變化,因此實驗中的因變量是氧化氫酶的活性(或過氧化氫含量、產生氣泡的數目)。
(3)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溫度在本實驗中屬于無關變量,對照實驗要求各組的無關變量要相同且適宜,可知實驗在30 ℃下進行的原因是30 ℃下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比較高(排除溫度變化(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
(4)將加入四支試管中的馬鈴薯提取液的量減半,即過氧化氫酶的含量減半,則曲線A是實驗Ⅱ的結果,理由是曲線A顯示過氧化氫含量較多,說明加入的馬鈴薯提取液較少。
(5)由于同一種酶的最適pH是一定的,不會因濃度的不同而改變,因此曲線A和B中過氧化氫含量的最低點應位于橫坐標同一位置。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所示是一對近親結婚的青年夫婦的遺傳分析圖,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控制(圖中與本題無關的染色體省略)。據圖分析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該對夫婦的基因型為AaXBY、AaXBXb
B. 該對夫婦所生子女中,患病概率為7/16
C. 正常情況下,H個體和G個體的性別不同
D. 等位基因的分離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分別發生在C→D和D→E過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種植物種子經低溫處理1~2個月后能夠提早萌發。在低溫處理過程中,種子內的激素含量變化如圖所示。據圖判斷,正確的是( )
A. 抑制種子萌發的是赤霉素
B. 噴灑細胞分裂素溶液,有利于種子保藏
C. 種子萌發時脫落酸含量升高
D. 噴灑赤霉素,可代替低溫促進種子萌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由于達爾文提供了豐富而恰當的進化的證據,加上他對于進化的解釋,使絕大多數生物學家都很快便相信了進化的發生是客觀的事實。達爾文關于“進化的解釋”是
A. “自然選擇”
B. “物種同源”
C. “上帝創人”
D. “用進廢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能正確說明酶特性的是( )
A.酶都是蛋白質
B.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只能在生物體內發揮催化作用
C.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物質的化學反應
D.酶的活性隨著溫度升高而不斷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分離篩選降解纖維素能力強的微生物對于解決秸稈等廢棄物資源的再利用和環境污染問題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研究人員從土壤和腐爛的秸稈中分離篩選出能高效降解纖維素的菌株,并對篩選出的菌株進行了初步研究。
(1)對培養基進行滅菌的常用方法是 。為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菌落,若以接種環為工具,則用 法進行接種。
(2) 先將樣品懸液稀釋后涂在放有濾紙條的固體培養基上進行篩選得到初篩菌株。再將初篩菌株接種到以 為唯一碳源的培養基培養2~5天,加入 溶液后,依據出現的顏色反應進行篩選,觀察菌落特征并測量 。同時將初篩菌株制備成的菌液放入加有濾紙條的液體培養基中,恒溫振蕩培養8天,觀察濾紙條的破損情況。結果見表。由表可知,8種菌株中1、3、7號菌株產酶能力較強,原因是 。
注: ① DP = (D / d) 2,其中d表示菌落直徑(cm) ,D表示水解圈直徑(cm)
②“+”為濾紙邊緣膨脹, “+ + ”為濾紙整齊膨脹并彎曲,“+ + + ”為濾紙不定形“+ + + +”為成團糊狀“+ + + + +” 為半清狀
(3) 為進一步研究1、3、7號菌株對秸稈降解的效果。分別用這三種菌株對秸稈進行處理,并在第5天和第10天對秸稈和秸稈中含有的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等組分的降解情況進行了測定。結果見下圖。
由圖分析可知,三種菌株對 的降解最強,與第5天結果相比,第10天秸稈各組分中 的降解率變化最大。整體分析 號菌株的降解效果最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④的表面面積不會變化
B.⑤、⑦具有雙層膜結構
C.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與②有關
D.⑥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