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全部子代噬菌體DNA | B. | 子代噬菌體蛋白質外殼 | ||
C. | 子代噬菌體所有部分 | D. | 部分子代噬菌體DNA |
分析 1、噬菌體侵染細菌過程中,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外面,DNA進入細菌內部,在細菌中以噬菌體DNA為模板,利用細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則所有的子代噬菌體中能找到32P的DNA.
2、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解答 解:由于DNA的元素組成為C、H、O、N、P,而蛋白質主要由C、H、O、N構成.因此噬菌體去感染體內含32P的細菌時,噬菌體會利用細菌中的原料進行DNA分子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因此子代噬菌體的DNA中都會含有32P.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噬菌體的繁殖過程、DNA半保留復制等知識,要求考生掌握噬菌體的繁殖過程,特別是“注入”和“合成”步驟,要求考生明確注入的是什么,合成時的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分別是由誰提供的,同時還要注意DNA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再結合題干答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核仁與蛋白質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 |
B. | 光合作用中產生的ATP可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 |
C. | 每個細胞中都只有一個細胞核 | |
D. | 細胞間各種信息交流方式不都是依靠細胞膜上的受體來完成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甲、乙、丙在植物體內僅由特定部位的腺體細胞分泌并調節相應生命活動 | |
B. | 甲、乙、丙最可能分別代表脫落酸、赤霉素和生長素 | |
C. | 甲、乙之間具有拮抗作用,乙、丙之間具有協同作用 | |
D. | 用NAA形成的無子西瓜屬于不可遺傳變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實驗名稱 | 取材部位 | |
A | 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 | 菠菜的葉肉細胞 |
B | 提取并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 | 公雞的成熟紅細胞 |
C | 觀察細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 洋蔥內表皮細胞 |
D | 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 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圖①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細胞內有 2 對姐妹染色單體 | |
B. | 圖②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細胞內有 2 對姐妹染色單體 | |
C. | 圖③處于有絲分裂的中期,該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恒為8條 | |
D. | 四幅圖可排序為①③②④,出現在該生物體精子(或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ATP主要在線粒體中產生 | |
B. | 它含有三個高能磷酸鍵 | |
C. | ADP轉變為ATP的過程是一個釋放能量的過程 | |
D. | 細胞內儲有大量的ATP,以供生理活動的需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 |
B. | 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呈清晰的亮-暗-亮的三層結構,他認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是靜態的統一結構 | |
C. | 本世紀初,薩頓通過把染色體和基因聯系起來,利用類比推理法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 |
D. | 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深圳高級中學高一下期中考試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甲是有絲分裂間期細胞體積變化情況,圖乙表示有絲分裂間期細胞內不同階段DNA和RNA相對含量的變化曲線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從圖甲信息可知,間期細胞體積增大,細胞的相對表面積減小
B.分析圖乙信息可知,間期進行DNA復制的時期為b階段
C.間期DNA、RNA合成的相關酶類始終發揮作用
D.圖乙中實線和虛線分別代表DNA和RNA的相對含量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