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人體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對細胞的正常生命活動非常重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穩態是機體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來共同維持的
B.在人體與生態系統中,穩態的維持都以反饋調節為基礎,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
C.人體患病都是穩態失調造成的
D.人體饑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血液流經胰島后,血糖的含量減少
【答案】D
【解析】
關于“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應掌握以下幾點:
(1)實質:體內滲透壓、溫度、pH等理化特性呈現動態平衡的過程;
(2)定義: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狀態;
(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4)層面:水、無機鹽、血糖、體溫等的平衡與調節;
(5)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A、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A錯誤;
B、在人體與生態系統中,穩態的維持都以反饋調節為基礎,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穩態的維持多是以負反饋調節為基礎,B錯誤;
B、人體疾病的發生不都是由于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如遺傳病,B錯誤;
D、人體饑餓時,血液流經肝臟后,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的含量會升高;血液流經胰島后,胰島細胞消耗葡萄糖,血糖的含量會減少,D正確。
故選D。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脂肪的檢測和觀察”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洗去浮色B.用蘇丹Ⅳ染色后切片呈橘黃色
C.用蘇丹Ⅲ染色后切片呈紅色D.可直接使用高倍鏡觀察染色后的切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生態學規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在農田中適當增加食物鏈,能提高該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B.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三個層次的內容
C.雄鳥求偶時進行復雜的求偶炫耀說明信息傳遞能調節個體正常生命活動
D.除草、治蟲的目的是調整能量流動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基因工程技術的敘述,正確的是
A.重組DNA技術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連接酶和運載體
B.質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運載體,不僅存在于細菌中,某些病毒也具有
C.選用細菌作為重組質粒的受體細胞是因為細胞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進入了受體細胞就能成功實現表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研人員測定小麥一晝夜凈光合速率(Pn)的變化,發現小麥與其他植物一樣出現了“午睡”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一般認為,午后溫度較高,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使葉片降溫,同時,植物體也會通過葉片氣孔開度__________來避免過度失水對細胞造成的損傷。
(2)科研人員測定了同一株小麥兩種不同向光角度的葉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積不同)午后部分指標,結果如表:
凈光合速率(Pn) | 葉片溫度(TL) | 胞間CO2濃度(Ci) | |
直立葉 | 12.9 | 37.5 | 250 |
平展葉 | 8.8 | 37.7 | 264 |
對相關數據進行直立葉和平展葉葉片溫度無明顯差異,說明二者的氣孔開度__________,而平展葉的凈光合速率較低,胞間CO2濃度__________。可見氣孔閉合引起的胞間CO2濃度不足不是造成“午睡”現象的唯一因素。
(3)小麥“午睡”現象還與葉片中的D1蛋白含量密切相關。現有研究表明:“強光照會導致D1蛋白含量下降,而植物激素水楊酸(SA)能減小D1蛋白含量下降的幅度”。請以小麥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這一結論。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菜豆是一年生自花傳粉的植物,其有色花對白色花為顯性。一株有色花菜豆(Cc)生活在某海島上沒有 其他菜豆植株存在,兩年之后開有色花菜豆植株比例是( )
A.3/8B.5/8C.3/4D.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動物的基因型為AaBb,這兩對基因獨立遺傳。若它的一個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后產生的四個精細胞中,有一個精細胞的基因型為AB,則另外三個精細胞的基因型分別是( )
A.Ab、aB、abB.ab、AB、AB
C.AB、ab、abD.AB、AB、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神經元之間的興奮是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的。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神經遞質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突觸間隙,此過程需要消耗能量
B.Na+內流是形成動作電位的基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
C.神經遞質通過與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突觸后膜興奮
D.在突觸后膜上發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歷史上塞罕壩林場由于過度采伐,土地日漸貧瘠,森林覆蓋率只有11.4%。自1962年,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使森林覆蓋率達到80%,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對遭受破壞的塞罕壩林場進行恢復,就是要恢復林場的結構和功能。林場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兩方面,人工種植品種選擇的標準是 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
(2)荒原變林海的過程中,該群落的單位面積CO2吸收量顯著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
(3)為了防治害蟲,林場建設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來降低害蟲的發生率,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
(4)塞罕壩林場的主要樹種為針葉松,其常見病蟲害之一為松毛蟲。林場建設者提出了防治松毛蟲的兩種方案:方案一是噴施高效農藥;方案二是投放松毛蟲的天敵松毛蟲寄生蜂。請對上述兩種方案進行評價: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