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調查種群密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是樣方法取樣的常用方式 |
B.調查古樹木、蝗蟲的幼蟲、某種蛇的種群密度,通常采用樣方法 |
C.標志重捕法調查得到的種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確的現實反映 |
D.將M只鹿標記,在捕獲的n只鹿中有m只被標記,則該鹿群約有(M×n)÷m只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野外旅游迷路的人,長時間不吃飯、不喝水、不休息,其體內激素含量變化正確的是 ( )
A.甲狀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減少 |
B.促甲狀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均減少 |
C.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
D.胰島素和抗利尿激素均減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圖是麻風樹林中兩個營養級的能量流動圖解,已知麻風樹同化的總能量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從麻風樹輸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B/N |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
C.B是第二營養級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
D.該圖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下列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的是 ( )
A.捕食關系 | B.競爭關系 |
C.種內斗爭 | D.氣候、季節、降水等的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的復雜營養關系構成了食物網。如圖所示是一個陸地生態系統食物網的結構模式圖。下列各項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有2個,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
B.若丙種群數量下降20%,辛種群數量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
C.在該食物網中辛占有3個營養級 |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間既存在競爭關系又存在捕食關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生態學家研究了兩種近緣原生生物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的種間競爭后(如圖)提出了“競爭排除原理”,對該原理實質的描述最準確的是 ( )
A.兩物種的數量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B.滅絕是競爭相互關系的唯一結果 |
C.競爭會使適應性最好的個體獲得成功 |
D.兩個相似物種不能同時占有相同的資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養殖,能適應咸、淡水環境。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其監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見圖)。據圖推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羅非魚種群在a~b段近似“J”型增長 |
B.FNE最可能在c點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 |
C.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接近K2 |
D.該水庫出現水華現象時,產毒藻產生的藻毒素會在FNE體內富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吞噬細胞不參與下列哪一過程 ( )
A.第二道防線,吞噬、消滅侵入機體的抗原 |
B.第三道防線,對病原體的攝取、處理和呈遞 |
C.第三道防線,吞噬、消化抗體和抗原結合形成的沉淀或細胞集團 |
D.第三道防線,攻擊靶細胞使其裂解死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將蒼蠅養在甲、乙兩瓶中,甲瓶內放有捕蠅紙,乙瓶內沒放捕蠅紙,其余實驗條件皆相同(培養基、有翅和無翅的蒼蠅皆等量)。8天后,甲瓶內僅無翅的蒼蠅存活,捕蠅紙上皆是有翅的死蒼蠅,乙瓶內有翅和無翅的蒼蠅皆存活,如圖所示。下列對此實驗的解釋或推論合理的是 ( )
A.甲瓶的環境不利于有翅蒼蠅的生存 |
B.乙瓶內有翅的蒼蠅能存活是因為發生了突變 |
C.無翅的蒼蠅比有翅的蒼蠅更適合生存于乙瓶 |
D.由此實驗可推出若蒼蠅不常使用翅,則翅會退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