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藍藻暴發導致的水華現象通常被認為是N、P污染使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藍藻分泌的毒素會引起水生動物的死亡。如圖是研究者調查并分析了某水體中影響藍藻數量變動的主要環境因子后所建立的概念模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N、P可以構成生物體內的蛋白質、核酸、脂肪等物質
B.圖中屬于第二營養級的生物是鰱魚、鳙魚和浮游動物
C.藍藻暴發后,可通過投入適量的銀魚來治理
D.藍藻分泌的毒素引起水生動物死亡,進一步加劇水體的污染,該過程為正反饋調節
【答案】BD
【解析】
圖示表示了影響藻類數量變動的主要環境因素,其中N、P含量增加可促進藻類的繁殖,使藻類的生物量增加,鰱魚、鳙魚與浮游動物可抑制藻類的生物量,鰱魚、鳙魚和銀魚可抑制浮游動物的數量。
A、脂肪的組成元素是C、H、O,A錯誤;
B、圖中藍藻屬于第一營養級,鰱魚、鳙魚和浮游動物可以抑制藍藻數量的增長,說明其能以藍藻為食物,則第二營養級生物有鰱魚、鳙魚和浮游動物,B正確;
C、由圖可知,鰱魚、鳙魚和浮游動物以藍藻為食,但銀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故不能通過投放銀魚來治理藍藻暴發,C錯誤;
D、藍藻分泌的毒素引起水生動物死亡,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又會導致水體污染加劇,這屬于正反饋調節,D正確。
故選BD。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探究NaCl對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某研究小組做了如下實驗。(注:檢測期間細胞的呼吸強度為2umol/
(1)實驗步驟:
①選取若干株生長狀況(生理狀態)等方面相同的該植物幼苗平均分成________組,依次編號。
②每天傍晚分別將________噴灑在各組幼苗的葉片上,次日上午10:00測定凈光合速率。
(2)結果與實驗結果如圖1,經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該植物幼苗的凈光合速率也隨之升高,當NaCl溶液濃度超過一定濃度以后,該植物幼苗的凈光合速率隨之降低。
(3)利用上述實驗進一步測定了對應NaCl濃度下的胞間CO2濃度(如圖2)、光合色素含量(如圖3)。當NaCl濃度在200~250mmol/L時凈光合速率顯著下降,自然條件下該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凈光合速率也會出現下降的現象。分析原因,前者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鐵元素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農業生產中Fe2+在土壤中過度積累,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某研究小組以浙春3號和1601號大豆為實驗材料,探究高Fe2+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在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對兩種大豆在T0(不施鐵肥,土壤中Fe2+含量為14.24 mg/kg)、T1(施鐵肥,土壤中Fe2+含量為300 mg/kg)、T2(施鐵肥,土壤中Fe2+含量為500 mg/kg)條件下進行培養,一段時間后統計相關數據,結果如圖1、2(植物細胞不存在失水情況)。請回答相關問題:
(1)Fe是細胞所必需的________(填“大量”或“微量”)元素,本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
(2)由圖1可知,高Fe2+對浙春3號和1601號大豆光合作用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蒸騰作用主要通過氣孔進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也經由氣孔被植物吸收參與暗反應,暗反應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個過程。由圖2可知,高Fe2+對兩種大豆的蒸騰速率影響較小,但是對凈光合速率的影響相對較大,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高Fe2+對凈光合速率的影響可能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下圖為某雙鏈DNA(由甲鏈和乙鏈組成)的局部結構簡圖,圖中數字①~⑥表示不同物質或氫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⑤為氫鍵,且③與④可為A-T堿基對或G-C堿基對
B.圖中①為腺嘌呤,②為胸腺嘧啶,①②通過氫鍵連接
C.圖中⑥為磷酸基團,此DNA片段中含有2個游離的磷酸基團
D.圖中甲鏈與乙鏈方向相反,但兩條鏈堿基排列順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分別將30個水螅置于甲、乙兩個培養皿中,甲組每天飼喂水蚤,乙組隔天飼喂等量水蚤,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每天檢測甲、乙兩培養皿中水螅的種群增長速率,結果如下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調查水螅種群密度時常用標志重捕法
B.不同營養條件下水螅的繁殖速率不同
C.第5天時兩培養皿中的水螅達到K值
D.第5天后兩培養皿中水螅的種群數量基本穩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發現了細胞適應氧氣供應變化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人體細胞缺氧時,缺氧誘導因子(HIF-1α)與ARNT結合,調節核基因的表達生成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一種促進紅細胞生成的蛋白質激素),氧氣充足時,HIF-1α羥基化后被蛋白酶體降解,調節的機制如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HIF-1α的化學本質為蛋白質,降解后一定會形成20種氨基酸分子
B.HIF-1α與ARNT結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轉錄出相應mRNA
C.EPO在細胞核內合成,EPO可能與造血干細胞上的受體結合
D.在高海拔環境中,機體會增加紅細胞的數量適應環境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驅蚊香草為常用綠化及驅蚊的優良植物,某科研小組研究不同濃度植物生長調節劑NAA對驅蚊香草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實驗中各實驗組將健壯飽滿的驅蚊香草種子放在不同濃度NAA溶液中浸泡3 h,而后取出各組種子并放于25 ℃恒溫箱中,培養至第3天和第7天的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實驗的實驗結果不僅受NAA濃度的影響,還受培養時間的影響
B.第3天時NAA促進驅蚊香草種子萌發的最適濃度是0.5 mg/L
C.第3天和第7天的實驗結果都能說明NAA的作用具有兩重性
D.NAA的濃度是該實驗的自變量,培養溫度是該實驗的無關變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酶的發現經歷了長期的探索歷程,請閱讀下列有關酶探索歷程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810年,Jaseph Gaylussac發現酵母能將糖轉化為酒精;1857年,巴斯德提出酒精發酵是酵母菌細胞活動的結果,即酒精發酵離不開活細胞的作用,而李比希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菌細胞中的某種物質。
材料二:1926年,薩姆納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蛋白質結晶,并證實了脲酶是蛋白質,隨后科學家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請給酶下一個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述材料可知,酶的單體是________,請寫出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時的化學反應式:_______。
(3)巴斯德提出酒精發酵是酵母菌細胞活動的結果,即酒精發酵離不開活細胞,而李比希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菌細胞中的某種物質。請你設計實驗證明李比希的觀點是否正確,寫出實驗設計思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育種工作者的育種過程圖解。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野生一粒小麥與山羊草能產生雜交后代,屬于同一個物種的不同品種
B.秋水仙素能促進染色體著絲點分裂,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C.野生二粒小麥為四倍體,能通過減數分裂產生可育配子
D.此育種過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