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離子中,所帶電荷數與該離子的核外電子層數相等的是
A. Mg2+ B. Al3+ C. F- D. H+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W、Z是四種常見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變化如圖所示.已知X的一種核素的質量數為18,中子數為10,Y和Ne原子的核外電子總數相差1;W的單質是一種常見的半導體材料;Z的非金屬性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強.
(1)W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畫出X的陰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2)Z的氫化物和溴化氫相比,較穩定的是(寫化學式);Z的氫化物與氟化氫相比,沸點較高的是(寫化學式).
(3)Y的金屬性與Mg的金屬性相比,(寫化學式)的金屬性強,請用實驗證明它們金屬性的相對強弱: .
(4)寫出Y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與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發生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少量的生石灰能作為雞舍和豬欄的消毒劑
B.石油裂化和裂解制取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不涉及化學變化
C.誤食重金屬鹽引起的人體中毒,可以喝大量的食鹽水解毒
D.常用危險化學品標簽中的阿拉伯數字主要表示的是危險級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環丁基甲酸是有機合成中一種有用的中間體。某研究小組以丙烯醛為原料,設計了如下路線合成環丁基甲酸。
請回答:
(1)化合物C的結構簡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A.化合物A能與NaHCO3溶液反應
B.化合物B和C能形成高聚物
C.化合物G的化學式為C6H8O4
D.1 mol化合物B與足量金屬鈉反應能生成1 mol氫氣
(3)寫出D + E → F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環丁基甲酸與苯酚反應生成一種酯X,寫出化合物X滿足下列條件的所有同分異構體的結構
簡式:__________________
① 能使FeCl3溶液變紫色;
② 含有丙烯醛中所有的官能團;
③ 1H-NMR譜顯示分子中含有5種不同化學環境的氫原子。
(5) 以1,3-丁二烯和E為原料可制備環戊基甲酸( ),請你選用必要試劑,設計該合成路線。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溫度下,向10 mL 0.1 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 mol/L的Na2S溶液,滴加過程中溶液中lgc(Cu2+)與Na2S溶液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已知:lg2=0.3,Ksp(ZnS)=3×10-25 mol2/L2)
A. a、b、c三點中,水的電離程度最大的為b點
B. Na2S溶液中:c(S2-)+c(HS-)+c(H2S)=2c(Na+)
C. 向100 mL Zn2+、Cu2+濃度均為10-5 molL-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 molL-1的Na2S溶液,Zn2+先沉淀
D. 該溫度下Ksp(CuS)=4×10-36 mol2/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 甲烷的燃燒熱ΔH=-890.3 kJ·mol-1,則甲烷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B. 500 ℃、30 MPa下,將0.5 mol N2(g)和1.5 mol H2(g)置于密閉容器中充分反應生成NH3(g),放熱19.3 kJ,其熱化學方程式為N2(g)+3H2(g)2NH3(g) ΔH=-38.6 kJ·mol-1
C. HCl和NaOH反應的中和熱ΔH=-57.3 kJ·mol-1,則H2SO4和Ca(OH)2反應的中和熱ΔH=2×(-57.3)kJ·mol-1
D. 在101 kPa時,2 g H2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放出285.8 kJ熱量,氫氣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表示為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丙烯醛的結構簡式為CH2=CHCHO,下列有關其性質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高錳酸鉀酸性溶液褪色
B.在一定條件下與H2充分反應,生成1-丙醇
C.能發生銀鏡反應,且反應過程中表現出氧化性
D.在一定條件下能被空氣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