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實驗1]
測定原理是通過測定A1N+NaOH+H2O=NaAlO2+NH3↑反應生成氨氣的質量來計算氮化鋁的含量,則A中發生的反應為A1N+NaOH+H2O=NaAlO2+NH3↑,生成的氨氣被堿石灰干燥,然后將氨氣通入稀硫酸中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銨,通入的氮氣能將生成的氨氣完全排出;
(1)氨氣極易溶于水和稀硫酸,緩沖裝置能防止倒吸;
(2)組裝好實驗裝置,氣體制備需要先檢查裝置氣密性,加入實驗藥品.接下來的實驗操作是關閉K1,打開K2,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加入NaOH濃溶液,至不再產生氣體.打開K1,通入氮氣一段時間,測定C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通入氮氣的目的是,反應生成氨氣后把裝置中的氣體全部趕入裝置C被濃硫酸吸收,準確測定裝置C的增重計算;
(3)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氨氣中的水蒸氣;濃硫酸能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
[實驗2]
測定原理是通過測定A1N+NaOH+H2O=NaAlO2+NH3↑反應生成氨氣的體積來計算氮化鋁的含量,樣品溶液過量NaOH溶液,發生反應A1N+NaOH+H2O=NaAlO2+NH3↑,向濾液中通入過量二氧化碳,發生的反應為CO2+AlO2-+2H2O=HCO3-+Al(OH)3↓,然后過濾,得到的濾渣為Al(OH)3,煅燒濾渣,發生反應2Al(OH)3$\frac{\underline{\;\;△\;\;}}{\;}$Al2O3+3H2O,
(4)偏鋁酸鈉和過量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和碳酸氫鈉;
(5)過濾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漏斗、玻璃棒及燒杯;
(6)根據Al原子守恒計算;
[實驗3]
(7)氣體產物的平均摩爾質量=1.61g•L-1×22.4L/mol=36g/mol,氧氣不足,生成氣體是CO和CO2混合氣體,CO與C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4-36):(36-28)=1:1,氧氣的物質的量為$\frac{2.24L}{22.4L/mol}$=0.1mol,
設CO2為y mol,由氧原子守恒:y+2y=0.1×2,
解得x=$\frac{0.2}{3}$
故碳元素質量為($\frac{0.2}{3}$mol+$\frac{0.2}{3}$mol)×12g/mol=1.6g,
C元素質量分數=$\frac{C元素質量}{樣品質量}$.
解答 解:[實驗1]
測定原理是通過測定A1N+NaOH+H2O=NaAlO2+NH3↑反應生成氨氣的質量來計算氮化鋁的含量,則A中發生的反應為A1N+NaOH+H2O=NaAlO2+NH3↑,生成的氨氣被堿石灰干燥,然后將氨氣通入稀硫酸中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銨,通入的氮氣能將生成的氨氣完全排出;
(1)氨氣極易溶于水和稀硫酸,緩沖裝置能防止倒吸,導致的干燥管有緩沖作用,所以能防止倒吸,
故答案為:防倒吸;
(2)有連接的裝置在使用前必須檢查裝置氣密性,所以該實驗之前必須檢驗裝置氣密性;然后加入藥品,將關閉K1,打開K2同時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從而發生A中的反應;通入的氮氣能把裝置中殘留的氨氣全部趕入C裝置,否則易導致測定結果偏小,
故答案為:檢查裝置氣密性;關閉K1,打開K2;把裝置中殘留的氨氣全部趕入C裝置;
(3)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氨氣中的水蒸氣,如果去掉裝置B,則氨氣中的水蒸氣被濃硫酸吸收而導致測定結果偏大;C裝置直接連接空氣,濃硫酸能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而導致測定結果偏高,其改進措施為C裝置出口處連接一個干燥裝置,
故答案為:偏高;C裝置出口處連接一個干燥裝置;
[實驗2]
測定原理是通過測定A1N+NaOH+H2O=NaAlO2+NH3↑反應生成氨氣的體積來計算氮化鋁的含量,樣品溶液過量NaOH溶液,發生反應A1N+NaOH+H2O=NaAlO2+NH3↑,向濾液中通入過量二氧化碳,發生的反應為CO2+AlO2-+2H2O=HCO3-+Al(OH)3↓,然后過濾,得到的濾渣為Al(OH)3,煅燒濾渣,發生反應 2Al(OH)3$\frac{\underline{\;\;△\;\;}}{\;}$Al2O3+3H2O,
(4)偏鋁酸鈉和過量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和碳酸氫鈉,離子方程式為CO2+AlO2-+2H2O=HCO3-+Al(OH)3↓,
故答案為:CO2+AlO2-+2H2O=HCO3-+Al(OH)3↓;
(5)過濾時需要的玻璃儀器有漏斗、玻璃棒及燒杯,故答案為:漏斗、玻璃棒和燒杯;
(6)根據Al原子守恒得n(Al)=2n[Al2O3],所以m(Al)=$\frac{{m}_{2}g}{102g/mol}$=$\frac{27{m}_{2}}{51}$g,則Al元素質量分數=$\frac{\frac{27{m}_{2}}{51}g}{{m}_{1}g}$×100%=$\frac{{9{m_2}}}{{17{m_1}}}×100%$,
故答案為:$\frac{{9{m_2}}}{{17{m_1}}}×100%$;
[實驗3]
(7)氣體產物的平均摩爾質量=1.61g•L-1×22.4L/mol=36g/mol,氧氣不足,生成氣體是CO和CO2混合氣體,
CO與CO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4-36):(36-28)=1:1,
氧氣的物質的量為$\frac{2.24L}{22.4L/mol}$=0.1mol,
設CO2為y mol,由氧原子守恒:y+2y=0.1×2,
解得x=$\frac{0.2}{3}$
故碳元素質量為($\frac{0.2}{3}$mol+$\frac{0.2}{3}$mol)×12g/mol=1.6g,
樣品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frac{C元素質量}{樣品質量}$=$\frac{1.6g}{10g}$×100%=16%,
故答案為:16%.
點評 本題考查物質制備、物質含量測定等知識點,為高頻考點,涉及質量分數計算、基本實驗操作、尾氣處理、誤差分析等知識點,明確實驗原理、實驗基本操作等知識點即可解答,難點是實驗誤差分析,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水電離程度d<a<b<c | |
B. | b點溶液的導電性比c點溶液的導電性弱 | |
C. | a點KW的數值比c點KW的數值大 | |
D. | b點酸的總濃度大于a點酸的總濃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序號 | ① | ② | ③ | ④ |
溶液 | pH=4的NH4Cl溶液 | pH=4的鹽酸 | 0.1mol•L-1的醋酸溶液 | 0.1mol•L-1的NaOH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 溶解 | B. | ![]() 轉移 | C. | ![]() 定容 | D. | ![]() 搖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向Na2S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銀:S2-+2Ag+═Ag2S↓ | |
B. | 向滴有酚酞的1 mol/L硅酸鈉溶液中加入稀鹽酸至溶液紅色消失:SiO${\;}_{3}^{2-}$+2H+═H2SiO3(膠體) | |
C. | 碳酸氫銨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HCO${\;}_{3}^{-}$+OH-═CO${\;}_{3}^{2-}$+H2O | |
D. | 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H>0的反應一定不能自發進行 | |
B. | 同溫、同濃度的鹽酸和氫氧化鈉稀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相同 | |
C. | 為保護浸入海水中的鋼閘門,可在閘門表面鑲上銅錠 | |
D. | 硫酸工業中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不采用高壓是因為壓強對SO2轉化率無影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