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朝陽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題型:選擇題
圖3中甲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乙為2004年中國人口性別、年齡結構統計圖。讀圖3,完成第9題。
有關圖3中相關內容的正確表述是
A.甲圖①時段人口增長特點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B.乙圖A年齡段人口比重受甲圖①時段人口增長特點的影響大
C.受甲圖③時段后人口增長特點影響,乙圖B年齡段后性別失衡
D.乙圖B年齡段以后,青少年人口比重逐年持續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朝陽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題型:選擇題
圖4為黃河流域示意圖。讀圖4,回答第10、11題。
1.黃河流域作為一個區域,其劃分是依據
A.單一指標 B.氣候、地形等自然指標
C.行政區劃 D.自然與人文的綜合指標
2.黃河流域
A.甲處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是氣候干旱
B.乙處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泥沙大量沉積
C.丙處環境問題帶來的主要危害是地質災害頻發
D.治理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是恢復地表植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朝陽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題型:綜合題
(36分)安徽省是我國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較雄厚,其皖江(長江的安徽段)城市帶被列為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級示范區。回答問題。
(1)讀圖7,指出該省的城市分布特點,并說明其原因。(7分)
(2)該省2007年的洪澇具有代表性。分析該省洪澇災害頻繁且災情嚴重的原因。(10分)
(3)圖9中最能反映圖8(蕪湖市用地示意圖)中甲→乙一線地租變化的曲線是 (2分)。
(4)江蘇某釀造廠計劃遷至丙地區。評價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7分)
黃山市作為安徽省的旅游招牌城市,2009年旅游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約占非農
勞動力總數的二分之一,接待游客2130萬人次,總收入167億元。黃山市旅游的綜合
開發和文化產業的精品打造,進一步促進了該省的經濟發展。
(5)根據材料,說出黃山市發展旅游產業對該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朝陽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題型:綜合題
(34分)溫室氣體排放關系到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發展,建設“低碳”社會日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圖10反映的經濟現象。指出A、B、C、D四種結果中,哪一種最能體現“低碳”理念。(4分)
(2)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角度,分析如何促成低碳經濟的實現。(8分)
(3)一般來說,節能減排會影響企業收益。結合圖1l,分析應如何看待節能減排和企業
盈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10分)
(4)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政府應如何在建設“低碳”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1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賀蘭山和銀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綠島”和綠洲。讀圖1,回答1~3題。
1.賀蘭山成為“綠島”的主要原因是
A.太陽輻射強,熱量充足 B.地形抬升,降水較多
C.冰川融水多,水源充足 D.土層深厚,植被茂密
2.銀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地殼下沉,風力沉積 B.斷裂下沉,冰川物質堆積
C.地殼抬升,河流侵蝕 D.斷裂下沉,黃河泥沙沉積
3.銀川平原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農業區,其主要原因是
A.光熱充足 B.地勢低平 C.水源豐富 D.歷史悠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讀圖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年均徑流深隨緯度增大而遞減
B.年均徑流深的最大值在海南省
C.年均徑流深與降水量年際變化的空間分布特點一致
D.年均徑流深與蒸發量隨緯度變化的分布特點一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國西南地區遭遇旱災,局部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據圖3回答5、6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特旱地區分布在云、貴、川三省
B.該區域旱情嚴重程度由南向北遞減
C.此次旱災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續偏少、氣溫偏高是導致旱災的原因
2.中國氣象局對此次旱災進行了動態監測和預報,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①遙感 ②全球定位系統
③地理信息系統 ④數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2005年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對北京市進行了第三次交通綜合調查,調查表明:2005年居民出行距離比2000年增長了16.25%。閱讀資料和圖4回答7、8題。
1.北京市交通結構變化的特點為
A.機動車出行逐漸成為主要方式 B.小汽車已成為出行的首選
C.公共交通的競爭力明顯增強 D.公交出行的比例穩步上升
2.北京市交通結構的變化反映出
A.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B.交通方式發生了改變
C.城市環境得到了改善 D.中心商業區地位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讀表1和相關資料,回答9~11題。
表1:2010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數據資料(注:甲、乙分別代表兩地的震中)
|
發生時間(區時) |
震中 |
震級 |
震源深度 |
死亡人數 |
海地地震 |
1月12日16時53分 |
甲:18.5° N,72.5°W |
7.3 |
10千米 |
約30萬人 |
智利地震 |
2月27日3時34分 |
乙:35.5°S,72.6°W |
8.8 |
33千米 |
約700人 |
1.關于兩地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A.死亡人數與震級大小成正比 B.震源均位于上地幔的軟流層中
C.兩地震中相距約6000千米 D.均位于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海地地震后,中國國際救援隊于北京時間1月13日20時30分左右從首都國際機場起飛,并于海地當地區時14日2時左右抵達海地太子港機場。
10.飛機飛行時間約為
A.13小時30分鐘 B.16小時30分鐘
C.18小時30分鐘 D.22小時30分鐘
3.關于甲乙兩地地理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地氣候高溫同期、多雨不同期
B.兩地的晝夜長短變化相同
C.甲地沿岸受寒流影響
D.乙地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綜合題
(36分)圖8為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圖中中等城市的分布特點,并寫出長江對重慶形成和發展的作用。(6分)
(2)圖9為“成都西北部某地某時刻氣壓和氣溫分布圖”(圖中實線為等壓線,虛線為等溫線)。寫出P1、P2、P3值的大小關系;判斷此時是白晝還是夜晚;并在黑粗線上標注箭頭,表示大氣環流方向(請畫在答題紙上)。(6分)
資料一重慶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重、化工業產值比重為70%,重慶力爭在2010年將第三產業比重提高至50%、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提高至15%。同時,優化提高第二產業,承接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初步形成以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材料工業、石油天然氣化工、電子信息、能源和輕紡等為支柱的產業結構。
資料二重慶能源消費結構
能源 |
煤 |
天然氣 |
電力 |
其他 |
比重(%) |
77.9 |
12.8 |
4.6 |
4.7 |
(3)重慶是我國酸雨發生最早、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地區之一,分析其酸雨形成的原因。(8分)
(4)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說出重慶為減輕酸雨污染在能源開發方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5)重慶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簡述其承接產業轉移所具備的優勢條件。(4分)
(6)你若在夏季去四川西部山區自助旅游,說出此季節需防范的自然災害和應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