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大氣的受熱過程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氣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解答 解:(1)讀圖可知,圖中字母代表的箭頭含義A為太陽輻射、F為地面輻射、I為大氣逆輻射.
(2)讀圖可知,A為太陽輻射、D為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從數量上看,A>D的原因是大氣的削弱作用;I為大氣逆輻射,圖中I的作用是補償地面損失的熱量.
(3)陰天的氣溫日較差一般比晴天小,主要原因是多云的白天(陰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不高;晚上大氣逆輻射強,氣溫不低,故氣溫日較差較小.
(4)如果夜晚多云,多云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強,氣溫不低,人工制造煙霧防御凍害所起到的作用將變。
故答案為:(1)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
(2)大氣的削弱作用;補償地面損失的熱量.
(3)多云的白天(陰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不高;晚上大氣逆輻射強,氣溫不低,故氣溫日較差較。
(4)。
點評 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了大氣的受熱過程,解題的關鍵是從圖文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②④ | D. | ①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8月20日8時20分 | B. | 8月20時11時40分 | C. | 8月21日11時40分 | D. | 8月22日11時40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③兩地的最短距離約為6660千米 | B. | ①地位于②地的西南方向 | ||
C. | ②地到③地的最短航向是西南→西北 | D. | 四地中距離最近的是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大霧削弱了地面輻射 | B. | 大霧對太陽輻射具有消弱作用 | ||
C. | 大霧改變了太陽輻射的波長 | D. | 大霧增強了大氣逆輻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在水循環過程中蒸發吸收大量熱量,而在降雨時則將這些熱量釋放出來,從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換 | |
B. | “三峽”的水能資源是由太陽能轉化來的水體的勢能 | |
C. |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與水循環無關 | |
D. | 華北平原的形成體現了水循環塑造地表形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