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 人口數 (萬人) | 生產總值 (億元) | 人均GDP (元) | 人口流動(萬人) | 凈流入資金(億元) | |
流動總數 | 凈流入數 | |||||
北京 | 1538 | 6886.31 | 44774.45 | 400 | 400 | -417.24 |
天津 | 1043 | 3697.62 | 35451.77 | 121 | 93 | -97.01 |
山西 | 3355 | 4179.52 | 12457.59 | 115 | 3 | -3.13 |
遼寧 | 4221 | 8009.01 | 18974.20 | 600 | 406 | -423.49 |
上海 | 1778 | 9154.18 | 51485.83 | 581 | 581 | -606.03 |
江蘇 | 7475 | 18305.66 | 24489.18 | 894 | 486 | -506.94 |
浙江 | 4898 | 13437.85 | 27435.38 | 1206 | 678 | -707.21 |
福建 | 3535 | 6568.93 | 18582.55 | 638 | 224 | -233.65 |
山東 | 9248 | 18516.87 | 20022.57 | 256 | 6 | -6.26 |
廣東 | 9194 | 22366.54 | 24327.32 | 2600 | 1560 | -1627.22 |
海南 | 828 | 894.57 | 10803.99 | 110 | 21 | -21.91 |
云南 | 4450 | 3472.89 | 7804.25 | 87 | 80 | -83.45 |
西藏 | 277 | 251.21 | 9068.95 | 14 | 8 | -8.35 |
寧夏 | 596 | 606.1 | 10169.46 | 72 | 10 | -10.43 |
新疆 | 2010 | 2604.19 | 12956.17 | 235 | 223 | -232.61 |
全國 | 130756 | 183956.1 | 14068.65 | 14735 | 0 | 0 |
分析 人口流動是人口在短期離開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現象,一般指離家外出工作、讀書、旅游、探親和從軍一段時間,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
解答 解:(1)由題中圖表資料可知解看出流出人口超過400萬人的省區簡稱是粵、浙、閩、蘇.
(2)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故流入山西省的人口主要從事采煤業;云南環境優美,且位于邊疆地區,故可以從事旅游業或邊境貿易.
(3)新疆地區有優質長絨棉種植,故每年的8月底至10月底流入新疆的人主要從事棉花采摘.
(4)現階段,我國大規模的跨省區人口流動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人口流動不屬于人口遷移;原因是流動人口未改變居所.
(5)大規模跨省區人口流動對人口移出地區的影響可以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1)粵、浙、閩、蘇.
(2)F(或采煤業);B(或旅游業);E(或邊境貿易,E、B可互換).
(3)采摘棉花.
(4)經濟;不;流動人口未改變居所.
(5)①為流出地(源地)帶來了大量的資金,促進了流出地經濟的發展.②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③使土地集中耕種,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④流出者提高了從業素質,獲取了經濟效益,為流出地的經濟發展從人力、資本兩方面提供支持.⑤大量的流動人口,可促進了當地交通業發展,但也給交通帶來了壓力.⑥大量青壯年流出,留下了老人與孩子,一方面導致勞動力缺失,另一方面會帶來一些社會問題.
點評 本題以我國部分省區省際人口、資金流動情況為背景,屬于知識性試題,考查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人口流動及影響因素.解題時應注意對課本知識的把握.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直朝正東方向走 | B. | 先向東南,再向東,最后向東北走 | ||
C. | 先向東北,再向東,最后向東南 | D. | 先向東南,再向東北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子夜 | B. | 日出 | C. | 正午 | D. | 日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終點與起點重合 | B. | 終點位于起點的東方 | ||
C. | 終點位于起點的西方 | D. | 終點位于起點的南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遙感 | B. | 全球定位系統 | C. | 地理信息系統 | D. | 數字地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