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為“我國某大城市平面示意圖”,2005年與1981年相比,該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與其主導因素對應正確的是
①老城區范圍的變化——社會因素 ②工廠位置的變化——環境因素
③大型商場的布局變化——交通因素 ④交通線的變化——歷史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圖5為我國某區域圖,閱讀回答下列問題。
(1)描述甲城市以西地區七月氣溫分布特點,并說明原因。
(2)圖6中等值線是甲、乙兩城市周圍某種地理事物分布狀況,試分析乙城市及周圍地區形成高值區的主要原因。
(3)圖7為乙城市某生態工業園區生產聯系圖,試評價圖示生產循環的意義。
(4)圖8是甲、乙所在省市實際利用外資增速情況,試說明其增速特征。并分析以甲、乙兩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區位優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圖5為我國某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單位:℃),讀圖回答下面試題。
影響圖示地區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
C.地形因素 D.氣候因素
圖中甲.乙兩地多年氣溫平均氣溫差介于
A.12℃~16℃之間
B.8℃~16℃之間
C.8℃~12℃之間
D.4℃~12℃之間
關于圖示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主要位于三大自然區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B.乙區域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大盆地
C.該地區城市形成最主要的成因是交通便利
D.發展農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熱量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廣東省廣州市七區聯考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地理卷 題型:選擇題
圖5為我國某區域多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單位:℃),讀圖回答10-12題。
1.影響圖示地區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緯度因素 B.海陸因素
C.地形因素 D.氣候因素
2.圖中甲.乙兩地多年氣溫平均氣溫差介于
A.12℃~16℃之間
B.8℃~16℃之間
C.8℃~12℃之間
D.4℃~12℃之間
3.關于圖示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主要位于三大自然區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B.乙區域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大盆地
C.該地區城市形成最主要的成因是交通便利
D.發展農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熱量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年北京市海淀區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地理卷(文綜) 題型:選擇題
圖5為“我國某大城市平面示意圖”,2005年與1981年相比,該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與其主導因素對應正確的是
①老城區范圍的變化——社會因素 ②工廠位置的變化——環境因素
③大型商場的布局變化——交通因素 ④交通線的變化——歷史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