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下面兩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 )
A. 黃河的干流由北向南流 B. 降水分布特點主要受夏季風影響
C. 南部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D. 賀蘭山為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分界線
【2】寧夏( )
A. 干旱危害最嚴重的地區降水量也最少
B. 黃河沿岸引水灌溉,干旱危害程度低
C. 中東部的草原區對干旱的承受能力較強
D. 中西部第一產業為主,抵御干旱能力較強
【3】為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寧夏應采取的措施是( )
A. 黃灌區增加水稻種植,提高糧食產量
B. 中部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土地荒漠化
C. 山區恢復天然植被,增強水源涵養功能
D. 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
【答案】
【1】B
【2】C
【3】C
【解析】結合省區輪廓及河流,判斷區域位置,河流流向,分析區域特征。根據圖示信息,對照分析選項。干旱災害嚴重,說明抵御災害能力差。森林耗水量大,缺水地區,不適宜大力發展森林植被。
【1】讀圖,結合省區輪廓判斷,圖示黃河河段位于寧夏境內,黃河的干流由南向北流,A錯。位于季風區內,降水分布特點主要受夏季風影響,B對。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植被為落葉闊葉林,C錯。賀蘭山不是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分界線,D錯。
【2】讀圖,根據圖例,結合等降水量線數值,圖中干旱危害最嚴重的地區,降水量不是最少的,A錯。圖中黃河沿岸地區,有的干旱危害程度很高,B錯。中東部的草原區對干旱的承受能力較強,干旱危害較小,C對。中西部第一產業為主,干旱危害嚴重,說明抵御干旱能力較弱,D錯。
【3】為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寧夏應采取的措施是山區恢復天然植被,增強水源涵養功能,C對。位于半干旱區,水資源短缺,不適宜增加水稻種植,A錯。森林耗水量大,中部水資源缺乏,不適宜采取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措施,來治理土地荒漠化,B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的能力不足,D錯。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除石油和僑匯收入外,埃及的另外兩大經濟收入來源于:( )
A. 工業和蘇伊士運河 B. 蘇伊士運河和農業
C. 工業和農業 D. 蘇伊士運河和旅游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自然資源數量有限性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受資源分布規律限制,數量有限 B. 受空間分布限制,數量有限
C. 受技術水平限制,數量有限 D. 受時間分布限制,數量有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流動人口達2.21億人。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國1982~2010年流動人口數量統計圖
材料二 八大經濟板塊吸收的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比重表。
(1)據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間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變化特點。
(2)據材料二,說出全國八大經濟板塊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區,并分析該地區人口大量流入帶來的影響。
(3)2005~2010年,我國中西部地區吸收的流動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試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重要農業區分布示意圖,回答有關問題。
(1)左圖所示區域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該農業按產品用途分屬于 農業。該區域發展該農業地域類型的最主要區位優勢是:
(氣候條件) 、 (社會經濟條件)。
(2)右圖中bc區域主要農作物分別是 、 ,所屬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該類型在我國 地區最典型。
(3)右圖中東北部五大湖周圍地區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是 。
(4)簡述亞洲水稻生產商品率低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與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的人口增長模式是()
A. “高——高——極低”模式 B. “高——高——較低”模式
C. “高——低——高”模式 D. “低——低——低”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圖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單位:mm)完成下列各題。
【1】影響東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農牧活動 ②距海遠近 ③季風風向 ④緯度位置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甲地降水較豐富,與之關聯的資源有( )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乙平原農業生產的不利條件的是( )
A. 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 緯度偏高,低溫凍害影響農作物生長
C. 耕地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少
D. 廣泛分布紅壤,土壤肥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東部氣溫隨緯度變化的曲線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能正確反映我國東部1月、7月氣溫隨緯度變化的曲線分別是
A.③和①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
【2】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冬季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陽輻射差異 ②大氣環流影響
③距海遠近不同 ④地形差異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