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012年10月30日,長江三峽水庫蓄水水位升至175米,三峽樞紐可全面發揮防洪、發電、和抗旱等綜合效益。閱讀材料,回答下面小題。
【1】長江三峽工程巨大的綜合效益包括( )
①防洪,發電 ②消除魚類洄游 ③灌溉,養殖 ④航運,旅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長江近幾十年洪澇災害頻繁的人為原因之一是( )
A.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B. 圍湖造田
C.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D. 截彎取直工程
【3】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響,長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開發方向是( )
A. 上游以生態效益為核心,開發旅游業 B. 下游疏通河道,改善水運條件
C. 中游興建大壩,防洪、發電 D. 采取梯級開發,實現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長江三峽工程巨大的綜合效益包括防洪,發電、灌溉、養殖、航運、旅游等,魚類洄游是一種生態現象,不能消除,也是工程中極力設法保護的,選C。
【2】圍湖造田是長江近幾十年洪澇災害頻繁的人為原因之一,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截彎取直工程都會使得洪澇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多發于冬季,而長江洪澇多在夏秋季節,選B。
【3】長江上游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以開發水能資源為重點;中游地區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農業生產,發電不是重點;下游地區在整治環境污染的同時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長江水能資源豐富,要采取梯級開發,對整個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故選D。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珠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內的城市群。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產業結構的變化是( )
A. 第一、第三產業都上升
B. 第一產業上升,第三產業下降
C. 第一、第二產業都上升
D. 第一產業下降,第三產業上升
【2】推動珠江三角洲近些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當地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
B.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C. 大量來自內地流動人口的涌入
D. 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進程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近年來,我國山西、內蒙古等能源輸出地逐步用電力輸出代替煤炭輸出。沿海輸入地鼓勵用電,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完成以下問題。
(1)用電力代替煤炭輸出會( )
①減少我國溫室氣體排放 ②促進輸出地經濟增長
③增加我國交通運輸壓力 ④增加輸出地環境壓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輸入地鼓勵居民用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大氣環境
B.緩解交通擁堵
C.減輕噪聲污染
D.減少交通事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國家地理》根據富饒的程度、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程度等,評出我國10大“新天府”,長江中下游平原----蘇北平原名列其中。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
①灌溉與泄洪工程建設改善了自然條件②大面積使用化肥、農藥提高了糧食產量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開采利用地下水④高產穩產農田建設提高了土地生產力
⑤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保護性耕作法”是指對耕地實行免耕或淺耕措施,并在糧食收割時及時將作物秸稈粉碎后歸還農田,或者將莊稼茬子留在田地過冬。讀某地實驗前后冬春季節有關實驗資料表,完成下列各題。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氣 | 土壤有機質 | 大氣懸浮質 | 大氣水分 | |
實驗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實驗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1)實驗結果反映了實行“保護性耕作法”能夠( )
A.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氣濕度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土壤肥力
D.降低土壤透氣性,減少空氣污染
(2)“保護性耕作法”最適宜優先推廣的省區是( )
A.西藏
B.四川
C.海南
D.甘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古代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都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句中導致“霜飛晚”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氣削弱作用增強 B. 大氣保溫作用減弱
C. 地面輻射減弱 D. 大氣逆輻射增強
【2】下列詩句中描寫景象與風力侵蝕作用有關的是
A.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門山》)
B. 峭壁飛來錦水濱,仙人洞壑捧星辰。(明王繼芳《錦石崖》)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D. 穿山透石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清馮云山《詠瀑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完成下題。
穿山甲每年繁殖1次,第胎1-2仔,以白蟻為主食,被譽為“山林衛士”。穿山甲善打洞,古人“象形思維”盲目認為穿山甲具“滋身健體、消腫排膿、通經下乳、疏風通絡”等功效,使得以穿山甲為食材、藥材的現象劇增,如今穿山甲已經瀕臨滅絕。
曾有多家科研機構嘗試人工養殖穿山甲,但因穿山甲自身免疫系統脆弱,以及極為苛刻的環境要求,至今未有養殖成功的案例報道,因此有“從它被抓的那一刻,就已經死了”的說法。穿山甲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警方歷次查獲穿山甲走私案后均將截獲的穿山甲就近放回山區。
(1)簡述穿山甲瀕臨滅絕的原因。
(2)分析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4年3月13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受強冷空氣影響,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大風降溫,出現雨雪天氣,與此同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干旱黃色預警:我國西南地區的氣象干旱將持續發展。據此回答下面小題。
【1】2014年3月13日我國北方風雨降溫,而西南地區高溫干旱持續,形成這種氣象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南北海陸位置差異大 B. 南北地形差異大
C. 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差異大 D. 南北緯度差異較大
【2】材料中顯示的內容,充分說明了我國季風氣候的
A. 可預測性 B. 規律性 C. 不穩定性 D. 地區間的相似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