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近代以來,洞庭湖濕地水域不斷縮小,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洞庭湖濕地水域不斷縮小,導致其功能不斷發生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調節氣候功能增強 B. 航運能力增強
C. 生物多樣性減少 D. 調蓄洪水能力增強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屬于濕地的是( )
A. 納木錯 B. 灘涂 C. 水稻田 D. 臺灣海峽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廣東省北部山區及粵東、粵西等地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現將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在當地劃出專用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運用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農業生產模式中,適宜當地發展的是 ()
A. 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提高復種指數
B. 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魚塘的立體農業布局
C. 發展魚塘—臺田立體生產模式
D. 大力發展天然橡膠、花卉、水果等高產值農產品生產
【2】當地建立產業轉移園區將有利于()
A. 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
B. 節約土地,形成集聚效應
C. 城市人口向農村轉移
D. 促進工業的分散
【3】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是()
A. 出現民工短缺現象 B. 水源缺乏
C. 能源供應緊張 D. 交通運輸落后
【4】構建“9+2”泛珠三角區域的主要原因是()
A. “9+2”各省區的地理環境相同
B. “9+2”各省區之間都有鐵路聯系
C. 政治協作的需要
D. 經濟互補合作的需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旅游地理)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旅游活動已成為普通大眾的消費活動。北京市郊區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景觀和風土民情資源發展旅游業,火熱的表演、絢麗的自然風景和壯觀的八達嶺長城迎來了一批批游興盎然的游客。
指出北京郊區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五次大的產業轉移。據下表完成下列各題。
產業轉移 | 時間 | 輸出國 | 被輸入國 | 轉移產業 |
第一次 | 19 世紀 40 年代 | 英國 | 美國 | 紡織工業 |
第三次 |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 | 日本 | 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 | 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產業轉移的升級,又逐步擴展到了汽車、電子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
第五次 | 近些年 | 中國 | 一是東南亞相關國家,二是美國、日本、歐洲 等發達經濟體 | 輸出的雙路線: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
【1】第一次產業轉移與第三次產業轉移中,輸出國共同原因是( )
A. 本國市場狹小 B. 工業導致環境污染嚴重
C. 本國勞動力不足 D. 經濟全球化趨勢
【2】第五次產業轉移,中國產業向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回流的原因( )
A. 市場的擴大 B. 科技的發展 C. 環境承載力的增大 D. 勞動力增加
【3】第五次產業轉移會使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 )
A. 老齡化趨勢減緩 B. 工業產值增加
C. 城市化水平提高 D. 工業化進程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國同一省區內。甲流域面積1604km2,流域內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00mm;乙流域面積502km2,流域內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700~750mm;丙流域面積777km2,流域內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509.8mm。下表為三流域植被分布情況。
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植物類型 | 常綠針葉林 | 落葉闊葉林 | 混合林 | 森林地 | 林地草原 | 灌木林 | 草原 | 作物地 | 合計 |
甲流域 | 0.163 | 0.096 | 0.026 | 0.219 | 0.119 | 0.002 | 0.175 | 0.200 | 1 |
乙流域 | 0.017 | 0.001 | 0.006 | 0.295 | 0.390 | — | 0.137 | 0.154 | 1 |
丙流域 | — | — | — | — | 0.004 | 0.473 | 0.523 | — | 1 |
【1】造成三個流域植被發育程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緯度位置B. 地形地勢C. 流域面積D. 多年平均降水量
【2】甲流域較乙、丙流域植被發育好,則甲流域
A. 年日照時數較長B. 年平均氣溫較低
C. 洪水歷時較長D. 降水強度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計劃組織聯合發表的《2000年地球生態報告》顯示,人類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消耗地球資源,那么所有資源將會在2075年前被消耗光。該報告還根據每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和各國自給自足能力的平衡關系,計算出各國“生態腳印”大小,即各國消耗資源時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沖擊程度。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這段材料表明地球上的資源具有的特點是( )。
A. 數量上的有限性 B. 潛力的無限性
C. 分布的不均衡性和規律性 D. 資源的緊密聯系性
【2】“生態腳印”說明( )
A. 發展經濟不可避免的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B. 人們對環境規律的認識具有一定局限性
C. 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范圍在不斷擴大 D. 環境容量(承載量)是有限的
【3】阿聯酋等一些波斯灣國家“生態腳印”較大,主要是因為( )
A. 發展速度快 B. 資源消費量大
C. 環境承載量大 D.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不協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無論在哪,無論多遠,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能夠回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近30年的每年春節節前,大量民工返回故鄉的主要原因是
A. 快捷便利的交通
B. 傳統的家庭文化
C. 迅速發展的經濟
D. 改革開放的政策
【2】2015年春節,下列四城市的居民能夠享受到最長白晝的是
A. 成都
B. 哈爾濱
C. 北京
D. 烏魯木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國白酒生產地域性強。以發酵容器為例,清香型用的是缸,如山西汾酒。清香型酒的釀造技術傳到陜西后,直接挖坑用黏土糊內壁,用土窖釀酒。泥土產生的細菌使酒產生香氣,于是就有了濃香型白酒。因追求清香型風味,陜西人想出了“毀窖”的辦法,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層,添上新土以避免細菌大量繁殖。后土窖發酵的技術傳入四川盆地,人們同樣使用“毀窖”法,但卻不能達到毀窖的目的。再后傳入貴州,人們用“石壁泥底”窖釀酒。據此完成下列問題。
【1】在四川“毀窖”釀酒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于( )
A. 當地的氣候暖濕 B. 土中的細菌不同 C. 當地釀酒時間長 D. 土的礦物質不同
【2】在貴州建“石壁泥底”窖除考慮控制細菌外,另一主要目的是( )
A. 調節窖內溫度 B. 防止流水侵蝕 C. 節約建設成本 D. 有效防止地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渭河堪稱關中平原西部的母親河,素有“三源孕鳥鼠,一水興八朝”之說。記者沿渭河逆流而上,尋找致使河水污染的源頭。在記者到達某村時,發現渭河河道內一輛挖掘機正在給一輛雙橋卡車上裝砂料。而此時采砂地點正好處于G30連霍高速高架橋的上游附近,采砂點處已然滿目瘡痍,到處是已挖的砂坑。
分析在渭河河道非法采沙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