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1北京市海淀區高考模擬試卷(地理) 題型:013
有關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工業布局既要注意經濟效益,同時也要注意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B.由于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工業也在向知識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C.當前發達國家工業多向新區擴展,發展中國家工業多以集中為主
D.本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上傳統工業向大型化、聯合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金融體系遭受巨大沖擊,各國經濟破壞嚴重,度日艱難,本次危機對世界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8年9月l5日,有著l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同一天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16日,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被美國政府接管。華爾街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并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這次經濟危機使美國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自由放任模式受到質疑。此次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市場不受監管和金融體系規章制度缺失的弊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主義本已名譽掃地,但到70年代,由于英國首相撒切爾和美國總統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成為經濟界的正統。這就是新自由主義及其所伴生的自由市場至上主義。
材料二 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海嘯”引發的史無前例的全球救援行動仍在繼續,歐盟已開始倡導徹底檢查全球金融體系,并提出建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即新版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白宮女發言人佩里諾2008年10月22日宣布,由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20國集團將于11月1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峰會,討論全球金融和經濟問題。
10月25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應對百年不遇的特大的金融風險,我們需要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因為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在當前這種合作表現在領導人首先要高度重視。
(1)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當前的金融危機危害巨大,指出兩者波及的范圍有什么不同?(2分)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不同的根本原因。
(2)依據材料一分析這兩次危機爆發的共同原因。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是什么?依據材料二,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指出,面對“金融海嘯”當前亞歐國家提出加強國際合作和建立“新版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美國略圖及A、B、C3個城市的氣候資料
① | ② | ③ | ||
月平均氣溫(℃) | 1月 | -14 | 9 | 12 |
7月 | 29 | 27 | 28 | |
月平均降水量(毫米) | 1月 | 17 | 75 | 21 |
7月 | 150 | 5 | 180 |
(4)材料中①、②、③代表的城市分別是圖中的(代號) 、 、 。
(5)分析材料中②城市所在地區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6)簡要評價C城市發展的區位條件。
材料四 面對全球性金融“海嘯”給我們經濟造成的巨大沖去,企業要走出困境,必須加快科技創新、自主創新,轉變企業發展模式。
山東省莒南縣在實施“工業興縣”戰略中,就積極引導企業主動走出了一條“走出去,請進來,與各大院校聯合”的企業發展創新之路。他們非常注重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建設自主創新平臺,凝聚創新人才隊伍,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截止到目前,60家規模以上重點企業與8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實施各級各類產學研合作創新項目60余項,建成研發中心12家,引進高層次人才196名,開發新產品128個,高新技術和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發展到25家,增強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7)莒南縣的做法,給我省企業克服經濟困難,抵御經濟危機的啟示是什么?
材料五 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突破。知識和科技 是對國家和經濟最具安全性、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經濟困難的根本力量,也是增強產業、產品和企業競爭力的不竭動力。國家間、地區間和產業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則主要在于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
(8)結合材料五,運用“辯證的否定觀”的有關知識說明,企業怎樣才能實現科技創新和突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08年,世界糧食、能源、原料等價格大幅上漲,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閱讀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世界糧食價格走勢圖:
(1)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價格漲幅最大的糧食是 ,漲幅為 ;伴隨糧食價格的上漲,居民生活受到影響最大的地區是( 。
A.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B.西歐
C.西亞 D.日本
(2)有專家認為,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是驅動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試簡要說明理由。
(3)長江三角洲地區曾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但如今每年需從外地調入大量糧食,簡要分析原因。
材料二: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并將其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4)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為什么會發生?最主要影響是什么?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5)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分析第三次危機后國際社會怎樣穩定世界石油價格.
材料三:從2007年年初以來,物價上漲似乎與我們的生活如影隨形。有專家指出此輪物價上漲與以往不一樣,有以下原因引起:①國際聯動。隨著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主要資源性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不斷提高,國際上這些上游產品均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價格上漲,會進一步傳導到我國的下游產品,推動了國內物價的上漲。②資金輸入。2008年前兩個月份,我國外匯儲備量超過1100億美元,高于2007年全年外匯儲備增量的1/4。③成本推動。隨著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國內的土地價格、資金成本近年來都處于上漲趨勢。④需求轉換。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轉移的農村富裕勞動力成為了新增的消費者。另一方面,中國的整體需求處在升級換代,從典型的溫飽型在向享受型升級。
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6)結合材料三,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請你為政府解決當前面臨的物價上漲問題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
(7)材料三中有關專家對此輪物價上漲原因的分析,蘊涵著哪些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