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測量一塊新橡皮某邊的邊長如圖所示,則其測量值為____________ 。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通州區初三模擬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聲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用一根棉線和兩個紙杯制成“土電話”,可用來證明固體能夠傳聲
B.在噪聲較大的環境中工作時,人們常佩帶耳罩,屬于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C.雨滴落在地面會發出聲音,說明物體不振動也可以發聲
D.我們能區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聲音,是因為它們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通州區中考二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近視眼鏡的鏡片是凸透鏡
B.從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魚是魚的虛像
C.光線垂直入射到平面鏡上,反射角是90°
D.人站在豎直放置的平面鏡前,人離平面鏡的距離變遠,在鏡中所成的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海淀區中考一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電路,閉合開關 ,斷開開關
、
,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移至最右端時,電路中的電流為
,小燈泡
恰能正常發光;閉合開關
,斷開開關
、
,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移至最左端時,電路中的電流為
,小燈泡
的電功率
是其額定電功率的
,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為
;保持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在最左端,閉合開關
、
和
,阻值為
的定值電阻的電功率
為
,此時電路的總功率
與
之比為
。設電路工作過程中電源兩端的電壓及小燈泡的電阻值保持不變,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班為
。求:
(1) 與
的比值;
(2) 與
的比值;
(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海淀區中考一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小紅同學利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額定電壓為的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功率。
(1)請把圖甲中的實物電路按上述實驗要求連續完整。
(2)在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該________;(選填“閉合”或“斷開”)
(3)連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應放在________端。(選填“
”或“
”)
(4)閉合并關后,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得電壓表的示數為
,這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通過小燈泡電流的測量值為_______
,小燈泡正常發光時電功率的測量值為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海淀區中考一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內燃機在交通、國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能理轉化的角度來看,內燃機是把內能轉化為______能的機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海淀區中考一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個完全相同的圓柱形容器。其中甲容器內只有水;乙容器內有木塊漂浮在水面上;丙容器內有一個裝有鋁塊的平底塑料盒漂浮在水面上,塑料盒底始終與容器底平行,且塑料盒的底面積等于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的一半;丁容器中用細線懸吊著一個實心的鋁球浸沒在水中。已知四個容器中的水面一樣高, ,
,
,對于這一情景,有如下一些說法:
①各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相同
②向乙容器中倒入酒精后,木塊底部受到的壓強將增大
③將塑料盒內的鋁塊取出放到水平桌面上,塑料盒底距容器底的距離的增大值等于水面下降高度的數值
④將懸吊鋁球的細線剪斷后,丁容器對水平桌面壓力的增大值等于鋁球所受重力的大小
上述說法中正確的一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朝陽區中考二模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小陽為了測量某金屬塊的密度,他找來一根均勻的直硬棒,用細線系在O點吊起,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將金屬塊B掛在硬棒左端C處,另外找一個重物A掛在硬棒右端,調節重物A的位置,使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重物A掛在硬棒上的位置為E,如圖所示。下面是小陽測出金屬塊B密度的部分實驗步驟,請你按小陽的思路,將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1)用刻度尺測出OE的長度L0。
(2)把金屬塊B浸沒在水中,把重物A從E處移動到D處時,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3) 。
(4)利用上述測量出的物理量和題中的已知量,計算B物體的密度的表達式是:ρB=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4年北京市昌平區初三年級第二次統一練習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小明同學用雞蛋做物理實驗,實驗情景如圖所示。請你參照圖中的實驗情景提出一個相關的物理問題,并針對此問題提出你的猜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