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步驟 | B | C | D | E | F |
彈簧測力計示數/N | 2.6 | 2.5 | 2.4 | 2.4 | 2.3 |
分析 (1)認清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根據指針對應的刻度讀數;
(2)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根據“稱重法”算出物體受到的浮力;
(3)根據控制變量法,找出不變的量和變化的量,確定浮力大小與變化量之間的關系;
(4)在步驟D(或E)和F中,根據銅塊排開液體的體積不變(等于自身的體積)列方程,求出液體的密度;
(5)由浮力產生的原因,求步驟B中銅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緩慢向燒杯內加水,銅塊受到的浮力增大,由此判斷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的變化;求出銅塊剛好浸沒時,其上升的高度,從而確定水面上升的高度,根據△p=ρ水g△h求出增加的壓強.
解答 解:
(1)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1N,由指針位置可知,A步驟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7N;
(2)由銅塊的重力和表中對應的示數,在實驗步驟中B中銅塊所受浮力F浮=G-F示=2.7N-2.6N=0.1N;
(3)由B到步驟D,排開液體的密度不變,銅塊浸入水的體積越來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F越來越小,根據F浮=G-F示,則物體受到的浮力越來越大,說明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分析實驗步驟 A、E、F可知,銅塊排開液體的體積不變,而改變液體的密度,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同,故可以說明浮力大小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4)對比步驟A、E、F,銅塊在水中受到的浮為F浮水=2.7N-2.4N=0.3N,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F浮液=2.7N-2.3N=0.4N,因銅塊均浸沒,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其本身的體積,故V排水=V排液,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有:$\frac{{F}_{浮水}}{{ρ}_{水}g}$=$\frac{{F}_{浮液}}{{ρ}_{液}g}$,
所以,ρ液=$\frac{{F}_{浮液}}{{F}_{浮水}}$ρ水=$\frac{0.4N}{0.3N}$×1×103kg/m3=1.3×103kg/m3;
(5)根據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B=pBS可知,B步驟中銅塊下表面受到的壓強為:
pB=$\frac{{F}_{浮B}}{S}$=$\frac{0.1N}{5×1{0}^{-4}{m}^{2}}$=200Pa;
緩慢向杯內加水,銅塊受到的浮力逐漸增大,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逐漸減;
在步驟B中,銅塊浸入水中的深度:
hB=$\frac{{p}_{B}}{{ρ}_{水}g}$=$\frac{200Pa}{1×1{0}^{3}kg/{m}^{3}×10N/kg}$=0.02m=2cm,
當所加水使銅塊剛好浸沒時(水未溢出),所加水的深度h=6cm-2cm=4cm=0.04m,
因此時排開水的體積為原來的2倍,浮力為原來的2倍,F′浮=2×0.1N=0.2N,
由于彈簧受到的拉力每減少0.1N,彈簧的長度就縮短0.1cm,
故彈簧縮短了2×0.1cm=0.2cm=0.02m,
即銅塊上升的高度h升=0.2cm=2×10-3m,
故還應再加2×10-3m深的水,
所以,增加的水的深度共計△h=0.04m+2×10-3m=4.2×10-2m,
故燒杯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增加了:
△p=ρ水g△h=103kg/m3×10N/kg×4.2×10-2m=420Pa.
故答案為:(1)2.7;(2)0.1;(3)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4)1.3×103;(5)減小;420.
點評 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綜合考察液體壓強的計算、液體壓強特點、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產生的原因、液體密度的測量等知識.根據銅塊浸沒后受到的增加的浮力算出其上升的高度,從而得出增加水的深度是求解增加水的壓強的關鍵,同時也是本題的難點所在.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太陽能、風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 |
B. | 可用超導材料做電飯鍋的發熱元件 | |
C. | 至少需要3顆地球同步衛星才能實現全球通信 | |
D. | 移動通信用電磁波傳遞信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