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草原上生活著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鹿的雌雄個體分群活動(生殖季節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卮鹣铝袉栴}:
(1)資料提到的動物中,具有門齒、臼齒,沒有犬齒的是______。
(2)鹿群有雌鹿群和雄鹿群,這體現生物多樣性中的______的多樣性。
(3)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小組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的項圈,乙組同時拋出2個相同的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1個項圈和1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間要求甲、乙、丙三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草原上的______。
【答案】鹿和兔基因小于相同雌鹿或雄鹿
【解析】
(1)哺乳動物的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肉食性動物與食肉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2)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主要的內涵,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3)探究實驗要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只能存在一個變量;這樣兩組所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才能說明是由這一環境因素引起的,控制單一變量是探究實驗必須遵守的原則。
(1)哺乳動物的牙齒有門齒、臼齒和犬齒的分化,其中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磨碎食物;而在哺乳動物中食草性動物的牙齒只有門齒和臼齒,沒有犬齒;而哺乳動物中肉食性動物除了有門齒和臼齒外,還有發達的犬齒,適于撕裂食物,資料提到的動物中,具有門齒、臼齒,沒有犬齒的是鹿和兔。
(2)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兔和小麥)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同種生物如兔之間(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別,每個物種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虻亩鄻有詻Q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鹿群有雌鹿群和雄鹿群,這體現生物多樣性中的基因的多樣性。
(2)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項圈,乙組同時拋出兩個相同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一個項圈和一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和棍棒的距離是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該相同;若丙組平均時間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和棍棒的距離是無關變量,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該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冬季森林里的雷鳥換上了白色的羽毛,可以適應降雪后的白色環境,但是當降雪延遲時,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鳥反而容易被捕食者發現,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和影響雷鳥羽毛由夏季褐色換上冬季白色的環境因素分別是
A. 普遍性、水 B. 一般性、溫度 C. 相對性、光 D. 絕對性、氣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生物新個體的產生,哪些是屬于無性生殖( 。
①把大豆種子播種后長出大豆秧苗
②蛙的受精卵發育成蝌蚪
③草履蟲通過分裂產生新個體
④玉米種子種下長出玉米幼苗
⑤雞蛋孵化出小雞
⑥“落地生根”的葉片邊緣長出許多小植株
⑦把仙人球嫁接到仙人掌上
A. ①②③ B. ⑤⑥⑦ C. ③⑥⑦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生物的遺傳物質的存在(分布),說法正確的是( )
A. 存在于卵細胞中 B. 存在于精子中
C. 存在于精子和卵細胞中 D. 存在于所有細胞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調查活動的是( )
A. 全國人口普查 B. 對全班同學進行身高統計
C. 觀察小狗的進食 D. 對一塊農田中的生物種類進行調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下列脊椎動物二歧分類檢索表,可以確定共同特征最少的兩種生物是( 。
1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甲
1b體外沒有毛皮,卵生………………………………………………………………2
2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乙
2b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3
3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丙………………………………………………………丙
3b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
4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上陸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丁
4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水……………………戊
A. 甲和乙 B. 乙和丁 C. 甲和戊 D. 丙和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