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腳氣病患者體內可能缺乏的維生素是( )
A. 維生素AB. 維生素BC. 維生素B1D. 維生素D
【答案】C
【解析】
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而且人體對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育,還會引起疾病。
常見維生素的食物來源、功能、缺乏癥如下表:
維生素種類 | 食物來源 | 主要功能 | 缺乏癥 |
維生素A | 動物肝臟、魚肝油、玉米、胡蘿卜 | 促進人體正常發育,增強抵抗力,維持人的正常視覺 | 皮膚粗糙、夜盲癥 |
維生素B1 | 牛肉、動物腎臟、豆類、谷類的種皮 | 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 | 神經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腳氣病 |
維生素C | 綠色蔬菜、辣椒、西紅柿 | 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強抵抗力 | 壞血病、抵抗力下降 |
維生素D | 動物肝臟、魚肝油、蛋類 | 促進鈣、磷吸收和骨骼發育 | 佝僂病、骨質疏松 |
因此腳氣病患者體內缺乏的維生素是維生素B1。故選:C。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生態縣開展“養蛙治蟲”實驗,結果表明:放養一定數量青蛙的稻田比噴灑數次化學農藥的對照田水稻增產9.2%.這個事實說明( )
A. 農藥能較好地控制農田害蟲 B. 青蛙對農田害蟲的控制作用有限
C. 青蛙能較好地控制農田害蟲 D. 農藥影響水稻的傳粉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探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
探究小白鼠走迷宮取食活動是屬于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小白鼠能夠在穿過迷宮后,到達存放食物的終點,這一動作的完成,隨著完成次數的增加,越來越熟練,走完迷宮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這一活動的完成是小白鼠以來嗅覺反射完成的先天性行為,還是通過多次練習形成的學習行為。
(1)在以上的探究實驗中,你提出的問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前應使小白鼠處于____________狀態。
(4)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一樣嗎?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的嘗試,遭受多次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而小白鼠的嘗試次數要比蚯蚓少的多,這說明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_______。動物的學習行為有助于它們更好地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生長發育時期,下列有關做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集中精力學習知識,樹立遠大理想
B. 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C. 遇到煩惱時藏在心里,不與外界溝通
D. 女生在月經期間不做劇烈的運動,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感冒了會感到鼻塞,聞不到食物的香味,這是因為( )
A. 病菌侵犯,味覺失靈
B. 鼻腔黏膜充血腫脹,嗅細胞接觸不到氣味的刺激
C. 病毒過多,鼻腔堵塞
D. 病毒阻擋,空氣通過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動物在自然界中起著重要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蝗蟲的天敵是蛇、麻雀、青蛙,如果人們隨意捕殺這些動物,就容易引發蝗災,這說明動物在維持___________________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動物作為__________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通過消化,吸收和代謝,排出了廢物可見,動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植物依靠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順利地繁殖后代和擴大分布范圍
(4)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動物.現在人類還通過某些動物進行基因改造,研究開發____________來生產所需藥品、營養品等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魚具有適應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魚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_____)
(2)魚依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_____)
(3)魚體表都被有鱗片,并且適應各種水域環境。(_____)
(4)魚在水中用鰓呼吸。(_____)
(5)魚的體型都呈流線型。(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