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動物發育過程中沒有變態現象的是( )
A.蜜蜂B.青蛙C.蟬D.家鴿
【答案】D
【解析】
(1)昆蟲的發育過程為變態發育,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兩種類型。
(2)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一生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階段,幼體蝌蚪和成體青蛙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別明顯,這種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3)鳥類的生殖和發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兒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復雜的繁殖行為。
A、蜜蜂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而且幼蟲和成蟲有明顯的差別,為完全變態發育,A不符合題意。
B、青蛙的一生經過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階段,幼體蝌蚪和成體青蛙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別明顯,青蛙的幼體叫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成體是青蛙用肺呼吸,用四肢游泳或跳躍,主要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這種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B不符合題意。
C、蟬的發育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而且若蟲和成蟲的差別不明顯,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C不符合題意。
D、家鴿的生殖和發育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雛鳥和成鳥的差別不明顯,不是變態發育,D符合題意。
故選:D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要用顯微鏡觀察一滴血液和黃瓜表皮,應分別把它們制成什么玻片( )
A.涂片標本和切片標本B.裝片標本和切片標本
C.裝片標本和涂片標本D.涂片標本和裝片標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興趣小組同學在飼養金魚時,發現金魚不時浮上水面呼吸,發生“浮頭”現象,為探究金魚發生“浮頭”現象的原因,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表。請根據表格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 | 涼開水(ml) | 通入空氣時間(分鐘) | 金魚數量(條) | 實驗現象 |
甲 | 1000 | 0 | 5 | 5條金魚一直“浮頭” |
乙 | 1000 | 5 | 5 | 5條金魚偶爾“浮頭” |
丙 | 1000 | 10 | 5 | 5條金魚都不“浮頭” |
(1)該興趣小組探究的問題是_____。
(2)由表中的實驗現象可知,金魚的“浮頭”與水中的_____有關。
(3)選取15條大小、相當的金魚,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組,其目的是_____。
(4)為保證此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應盡可能減少______對金魚的影響。
(5)在實際漁業養殖中,池塘中的魚通常在黎明或陰雨天有“浮頭”想象,可采用_____的辦法避免魚大量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光合作用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光合作用的條件是要有光照B.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機物
C.光合作用的場所是線粒體D.光合作用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地鼠害嚴重,人們采取各種措施捕捉老鼠,但效果均不明顯。從生態學的角度考慮,應該采取的防治鼠害的最佳措施是( )
A.大量投放鼠藥,把老鼠毒死B.經常發動群眾四處圍捕老鼠
C.禁止捕殺蛇、貓頭鷹等鼠類天敵D.保護好糧倉,使老鼠斷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對“發酵現象”實驗作了如下改進∶
編號 | 純凈水 | 白糖 | 發酵粉 | 瓶口處理方式 | 2 天后,實驗現象 |
1號瓶 | 400ml | 10g | 1g | 套上氣球,并用線扎緊瓶口 | 不斷冒出氣泡,氣球膨大 |
2號瓶 | 400ml | 10g | 不加 | 套上氣球,并用線扎緊瓶口 | 不冒氣泡,氣球不膨大 |
(1)加入白糖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__________,需要從外界獲取有機物。
(2)2號瓶在該實驗中起_________作用。
(3)1號瓶氣球膨大,說明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了______________。
(4)用手分別握住1號瓶壁和2號瓶壁,感覺1號瓶溫度明顯高此,說明在發酵過程中釋放了__________。
(5)取下套在1號瓶口的氣球能夠聞到酒味,這說明發酵過程中產生了____________。
(6)生活中人們可以利用酵母菌制作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動物行為根據獲得過程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下列關于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所具有的特點說法正確的是( )
①動物生來就具有的行為 ②不是動物生來就具有的行為 ③由身體里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 ④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
A.②④B.①④C.①③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