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科學探究題
為探究CO2的性質,同學們完成了如下實驗,請回答問題。
實驗操作 | ||||
實驗現象 | 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 紫色干燥小紙花不變化 | 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 紅色溶液又變成紫色 |
實驗編號 | Ⅰ | Ⅱ | Ⅲ | Ⅳ |
(1)由實驗Ⅰ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
(2)小明認為不必做“向石蕊溶液中滴加蒸餾水”的實驗,理由是_____;
(3)綜合實驗I、Ⅱ、Ⅲ能得出的結論是_____;
(4)寫出實驗Ⅳ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吉林省長春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流程題
興趣小組的同學們為驗證碳在氧氣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混合氣體中既有CO又有CO2,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請回答問題。
[查閱資料](1)氫氧化鈉濃溶液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反應過程中無明顯現象。
(2)濃硫酸常用作氣體的干燥劑。
(1)B裝置中NaOH濃溶液的作用是_____;
(2)實驗開始時,必須先通入混合氣體一段時間再點燃酒精燈加熱,目的是_____;
(3)實驗過程中,觀察到_____現象時,可證明混合氣體中既有CO又有CO2;
(4)寫出E裝置玻璃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其中發生還原反應的物質是_____;
(5)從環保角度分析,寫出該裝置設計中的一處明顯不足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中華民族的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下列古代發明及應用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 活字印刷 B. 陶瓷燒制
C. 火藥使用 D. 糧食釀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生活中的下列現象,用分子的相關知識加以解釋,其中不正確的是
A. 熱脹冷縮,說明分子大小隨溫度而改變
B. 室內插花,滿室飄香,說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C. 10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體積小20 mL,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D. 濕衣服放在火爐旁,干得較快,說明分子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髙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化學實驗操作中常常有許多“先后”之分,否則就會出現事故或者使實驗失敗。下列實驗操作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 檢查裝置氣密性時,先用手緊捂試管,后將導管伸入水中
B. 用滴管吸取液體時,先在空氣中擠捏膠帽排出空氣,后伸入液體中吸取
C. 組裝實驗裝置時,先固定上面的儀器,后固定下面的儀器
D. 排水法收集氧氣,先熄滅酒精燈,后移出導氣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①分子種類 ②原子種類 ③元素種類 ④物質種類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用自來水養魚時,殘留在水中的氯氣會對魚造成危害,常加入大蘇打來除去水中的氯氣。下列有關大蘇打【化學式為Na2S2O3】敘述錯誤的是
A.大蘇打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2 B.大蘇打由三種元素組成
C.大蘇打中鈉、氧元素質量比為23:24 D.大蘇打中含有O3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推理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確的是( 。
A. 一氧化碳、酒精在氧氣中充分燃燒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則在氧氣中充分燃燒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質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B. 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則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 分子、原子都是不帶電的微粒,所以不帶電的微粒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D. 化學變化中常伴隨發光放熱現象,但發光放熱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新華社合肥2017年12月25日報道,涇縣湛嶺鉬礦中伴生稀有“超級金屬”錸,現已探明錸儲 11達30噸,實屬罕見。金屬錸硬度大,熔點很高,錸及其合金被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錸原子的質量是186.2
B. 錸元素的中子數是75
C. 伴生錸的鉬礦屬純凈物
D. Re2O7和ReO4-中錸的化合價都是+7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江西省萍鄉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圖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
B. 圖示中x的數值為3
C. 四種粒子代表的物質中共有兩種具有可燃性
D. 反應中甲、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4: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