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某化學社團的同學發現,不同物質的變化常伴隨著相同的實驗現象.但從化學的角度去研究,會發現其有本質的區別.
【現象分析】
實驗一:向盛有一定量氫氧化鈉固體的試管里加入一定量的水,迅速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并將導管另一端通入盛有水的試管中,振蕩左側試管(如圖1).
實驗二:用氧化鈣代替氫氧化鈉重復一次上述實驗.
上述兩個實驗的相同現象之一是左側試管發熱(或右側試管內導管口處有氣泡冒出);
上述兩個實驗中,其中一個實驗發生了化學變化,其化學方程式是CaO+H
2O=Ca(OH)
2;另一個實驗沒有發生化學變化.
【本質歸納】
相同的實驗現象,既可以由物理變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學變化引起.
【探究運用】
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組成時,要研究相同實驗現象的本質區別.
實驗三: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鋇、碳酸鉀和氫氧化鋇中的一種或幾種,取一定量該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到燒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學認為,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鋇;
小意同學認為小明的結論不準確,其理由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為K
2CO
3+Ba(OH)
2=BaCO
3↓+2KOH.
針對上述兩位同學的觀點,小燕同學進一步設計如圖2實驗方案進行探究:

(1)步驟②中發生化學反應的方程式是BaCl
2+K
2CO
3=BaCO
3↓+2KCl;
(2)步驟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為無色,則原白色粉末的組成是BaSO
4、K
2CO
3(填化學式,下同);
步驟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為紅色,則濾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質是K
2CO
3、KOH,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組成是Ba(OH)
2、K
2CO
3或BaSO
4、Ba(OH)
2、K
2CO
3;
(3)小鵬同學認為,只需取少量濾渣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現象是白色不溶物全部消失,就足以說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鉀和氫氧化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