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推理是研究和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確的是( )
A.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則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C.通常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離出氫離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
D.蠟燭燃燒后質量減小,可見質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規律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請按要求從氫氣、一氧化碳、氫氧化鈣、氫氧化鈉、銅、碳酸氫鈉中選擇合適的物質,將其化學式填寫在下列空格中。
(1)一種在電線中使用的金屬:_________;
(2)一種可還原氧化鐵的氧化物:_________;
(3)一種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堿:_________;
(4)一種可用于糕點發酵的鹽: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校組織學生到郊外野炊。
(1)有些同學帶了如下的食品,其中主要為人體提供蛋白質的是______。
A 雞蛋 B 水 C 花生油 D 面包
(2)有同學帶的餅干包袋中,用生石灰作干燥劑,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_。
(3)在野炊活動中用到的水來自一個大型水庫,你認為水庫的水屬于_____(填“純凈物”或“混合物”),小明同學認為該水庫的水是硬水,你認為可以用_____來鑒別。若要測定該水庫的水的酸堿度,可以選擇______。
A 紫色石蕊試液 B 無色酚酞試液 C pH試紙
(4)在野炊活動過程中,小花不小心被黃蜂蟄了(黃蜂毒液呈堿性),下列物品可以用于涂抹以減輕疼痛的是涂抹以減輕疼痛的是_____(填字母) 。
A 食醋 B 食鹽水 C 肥皂水 D 洗潔精
(5)野炊用的鍋具把手是____性(填“熱塑”或“熱固”)。
(6)對自行車的支架進行噴漆處理可以防止其生銹,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老師取用生石灰時,發現裝滿生石灰的塑料試劑瓶已經膨脹破裂,于是請同學樣進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定量樣品于燒杯a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燒杯底部有白色固體,用手觸摸燒杯外壁,無明顯現象。由此說明該樣品中一定不含_____;
(2)對該樣品成分進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Ca(OH)2 猜想②_____ 猜想③CaCO3
(3)某同學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證明了猜想②正確,請你補充完成如下表格。
實驗操作 | 預期現象 | 結論 |
步驟1、取燒杯a中的上層清液少量于試管中,加入幾滴_____。 | _____。 | 猜想②成立 |
步驟2、取燒杯a中的白色固體少量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 | _____。 |
(4)寫出上述實驗步驟2中涉及到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遠離災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蠟燭時不慎使書本著火,用濕布蓋滅
B.廚房燃氣管漏氣,立即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
C.高樓著火,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離
D.實驗時,把沒有用完的白磷丟進垃圾筐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類推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但盲目類推又可能得出錯誤結論。以下類推正確的是()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觀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則分子也不能再分
B.堿能跟非金屬氧化物反應,則堿溶液一定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氣體
C.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同種元素可以組成純凈物,則不同種元素也可以組成純凈物
D.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則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固體可能含有Na2SO4、CuSO4、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對其進行如下實驗:①取少量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蒸餾水,固體完全溶解得無色透明溶液;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后,在白色沉淀中加過量稀鹽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氣泡產生。
(1)該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什么物質_____?可能含有什么物質_____?
(2)請寫出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_____。
(3)為確定可能含有的物質是否存在,還需做什么實驗_____?請寫出簡要的實驗步驟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BaCl2、KNO3、NaClB.NaOH、CuCl2、HCl
C.AgNO3、KNO3、HClD.H2SO4、NaCl、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