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是由石蠟和棉線組成的.
(1)石蠟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說明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點燃蠟燭在其燃燒過程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可觀察到兩端變黑,中間無明顯變化.說明火焰的 (填“外焰”“內焰”或“焰心”)部分溫度最高.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請對下列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1)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發現水槽里的水變為紫紅色 ;
(2)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未看到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
(3)伸入盛有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燃著的木條比在空氣中先熄滅,原因是 ;
(4)碘固體(I2)和碘蒸氣都能使淀粉變藍(用分子觀點解釋) 。
(5)過濾后濾液仍渾濁的可能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圖是某同學完成《實驗活動5 一定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制》中“配制
50 g質量分數為6%的氯化鈉溶液”的全過程。
(1)圖中的錯誤有:
① ;
② 。
(2)若所配制的鹽水中NaCl 的質量分數小于6%,則可能造成誤差的原因有(至少舉
出兩點)。
① ;
② 。
(3)由濃溶液配制稀溶液時,計算的依據是 。要把50 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稀釋為質量分數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質量是 。在實驗室用濃硫酸配制稀硫酸的主要步驟有:計算、 、混勻、冷卻至室溫裝瓶并貼上標簽。
(4)取某稀硫酸樣品10g,將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樣品中,邊加邊攪拌。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試回答:
①a點溶液中含有的離子有 。
②當pH=7時,消耗NaOH溶液中NaOH的質量為 g。
③計算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探究我們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的活動中,其中有一操作如下圖,則該操作說明該氣體是( )
A.極易溶于水 B.不易溶于水
C.易溶于水 D.與氣體是否溶于水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實驗中發現:不僅堿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變紅。堿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是因為堿在水溶液中解離出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種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呢?為此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3個實驗,請你和他們一起探究。
(1)實驗Ⅰ可以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Ⅱ加入蒸餾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組內有同學認為實驗Ⅱ沒必要做,你認為他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蕩,酚酞溶液變紅,向變紅后的溶液中再逐漸滴入過量的CaCl2溶液,紅色逐漸消失,同時還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實驗Ⅰ、Ⅱ、Ⅲ得出結論: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
(4)小組同學在與老師交流上述結論時,老師說:“其實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變紅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認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M、N、Q、P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關于此反應認識不正確的是 ( )
物 質 | M | N | Q | P |
反應前質量(g) | 18 | 1 | 2 | 32 |
反應后質量(g) | X | 26 | 2 | 12 |
A.該變化的基本反應類型是分解反應 B.反應后物質M的質量為l3g
C.反應中N、P的質量比為5:4 D.物質Q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路邊燒烤除污染環境外,在燒烤肉類食品時還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苯并(a)芘(化學式C20H12)。有關苯并(a)芘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它由兩種元素組成 B.苯并(a)芘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
C.它屬于有機化合物 D.苯并(a)芘中碳、氫原子的個數比為20: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