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組離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SO42﹣、OH﹣
B.H+、Cl﹣、CO32﹣
C.Cu2+、Cl﹣、OH﹣
D.Na+、NO3﹣、SO42﹣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性質的描述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
A. 甲烷可以在空氣中燃燒 B. 金屬汞常溫下是液體
C. 高錳酸鉀是紫黑色固體 D. 銀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李洋同學在實驗室用木炭和氧化銅兩種黑色粉末在高溫下反應制取單質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2CuO2Cu+CO2↑他聯想到單質碳的一些化學性質,認為在該實驗中還可能會有CO產生。
查閱資料:CO氣體能使濕潤的黃色氯化鈀試紙變藍色。
實驗驗證:
(1)當然A處酒精燈,數分鐘后發現試管中的黑色固體物質變紅,該紅色物質是_____;
(2)裝置B中發生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C裝置中濕潤的黃色氯化鈀試紙變藍色,說明有______氣體生成,證明李洋同學是判斷是正確的。
實驗反思:
(4)李洋同學對CO產生的原因進行了
①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銅在高溫條件下直接發生反出產生CO;
②原因二:反應C+2CuO2Cu+CO2↑中的一種產物和反應物木炭又發生了新的化學反應,產生了CO;
請你從原因一、原因二中選擇其一,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學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_。
(5)在設計裝置時還要考慮環保因素,因此要在裝置C處添加______________裝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采用的方法是( )
A. 通入石灰水 B. 通過灼熱的CuO
C. 將混合氣體點燃 D. 傾倒混合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宣城市2017屆九年級第二學期3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海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以下是對海水資源的部分利用。
目前世界上60%的鎂是從海水中提取的。其主要步驟如下:
(1)提取Mg的過程中,試劑A可以選用_________,寫出氫氧化鎂沉淀與試劑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分離出Mg(OH)2后的NaCl溶液中還含有CaCl2、Na2SO4等雜質,為了獲得NaCl溶液,在分離后的溶液中依次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過濾,再向濾液中加入適量鹽酸。實驗中加入過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宣城市2017屆九年級第二學期3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將CO、CO2、H2、N2的混合氣體依次通過灼熱的氧化銅、足量的石灰水、濃硫酸(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最后剩余的氣體是( )
A. N2和CO B. H2和N2 C. CO2和N2 D. 只有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第一共同體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推斷題
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五種物質,均含同一種元素。其中只有A為單質,B和C含有的元素完全相同,B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D與其它四種物質屬于不同的類別,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反應條件和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已省略),請回答:
(1)A的化學式為___;D的化學式為_______;大理石屬于________。(填“純凈物” 和“混合物” )。
(2)請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第一共同體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中華好詩詞”自從開播以來,深受全國廣大詩詞愛好者的喜愛,下列著名詩句中隱含有化學變化的是
A. 千錘萬鑿出深山 B. 千樹萬樹梨花開 C. 鐵杵磨成針 D. 蠟炬成灰淚始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漢川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多選題
下列對化學用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2N﹣﹣表示兩個氮元素 B. nP2O5﹣﹣表示n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C. Ca2+﹣﹣表示鈣元素顯+2價 D. SO42- ﹣﹣表示硫酸根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