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5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為我們提供了合理選擇食物的指南。
我們每天通過攝入奶類補充的營養素的主要作用是(1)
。蔬菜、水果等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施加的一種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殘留任何有害物質的有機氮肥的化學式是(2) ,它有促進植物(3)
的作用。一些豆科植物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能被作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其反應可看作是氮氣、碳、水在根瘤菌的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氨(氣)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 ,反應前后碳元素的化合價的變化是(5)_________。
【答案】(1)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是機體生長和修補受損組織的主要原料,提供能量
(2)CO(NH2)2 (3)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提高植物蛋白質含量
(4)2N2+3C+6H2O 固氮 4NH3+3CO2 (5)由0價變為+4價
【解析】
試題分析:(1) 攝入奶類補充的營養素是蛋白質,它的主要作用是: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是機體生長和修補受損組織的主要原料,提供能量
(2) 有機氮肥是有機物,含有碳元素,含氮量高,應該是尿素,化學式是CO(NH2)2
(3) 尿素是氮肥,對植物的作用是: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提高植物蛋白質含量
(4)氮氣、碳、水在根瘤菌的固氮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氨(氣)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2+3C+6H2O 固氮4NH3+3CO2
(5)根據元素化合價的一般規律:在單質中元素的化合價為0,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所以反應前時C單質,碳元素的化合價為0,反應后CO2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與氧氣有關的描述正確的是 ( )
A. 硫粉在氧氣里燃燒時,發出淡藍色火焰
B. 細鐵絲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生成黑色的氧化鐵
C. 石蠟在氧氣中的燃燒時,發生的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D. 氧氣具有氧化性,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都屬于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對于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中錯誤的 (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B. 魚、蝦能在水中生存,是因為水中含有氧分子
C. 20mL水與 20mL酒精混合后體積小于40mL,是因為分子數目減少
D. 1滴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說明水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X可發生下列所示的兩個反應,則X可能是( )
①X+堿→鹽+H2O ②X+金屬氧化物→鹽+H2O.
A.Fe2O3 B.CO C.Ca(OH)2 D.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化學小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了三瓶無標簽待區分的白色固體,標為A、B、C分別是碳酸鈉、硫酸鈉、碳酸鈣中的一種。(提示:可溶性的鋇鹽有毒)
【提出問題】如何區分出三種物質?
【進行實驗】甲、乙兩位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甲、乙的實驗設計與操作相同,分別取A、B、C 瓶中的樣品少量于試管中,試管編號對應記為1、2、3號,加等量的水,觀察到2號中產生白色渾濁,1、3號中得到無色溶液。
步驟二:甲、乙的實驗操作如下圖所示:
【表達與交流】乙認為甲的實驗無法區分1、3號溶液,理由是(1)
。
【證據與結論】經過思考,甲在步驟二的基礎上,繼續向1、3號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1號中產生的明顯現象是(2) ,產生此現象的化學方程式為(3) 。乙同學在區分1、3號中的溶液時選擇的與甲不同類別的某試劑是(4) 。兩位同學通過實驗都區分出了三種固體。請將三種固體物質的化學式分別標在廣口瓶的標簽上(5)。
【反思與評價】對比甲、乙的實驗,請你從安全性、簡約性的角度對甲或乙同學的實驗進行評價 (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3分) 哈爾濱市春季平均氣溫低,為了使蔬菜提早上市,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市政府扶持農民采用棚栽技術種植蔬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蔬菜除了可以提供大量的水分外,提供的主要營養素對生命活動的主要作用是
(1) ;為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抗病蟲害能力,應施加的化肥種類是(2)_______,銨態氮肥遇堿性物質產生的氣體是(填化學式)(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B.酸、堿在水溶液中都可解離出帶電的粒子
C.在實驗室,常用濃硫酸來干燥某些氣體
D.醫療上的生理鹽水是0.9%的純堿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