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粒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粒子易失去電子
B.該粒子是陽離子
C.該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D. .
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 | |
專題: | 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
分析: | 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原子;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當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陰離子;粒子結構示意圖中,圓圈內數字表示核內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離圓圈最遠的弧線表示最外層;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
解答: | 解:A、該粒子最外層為電子數為8,屬于相對穩定結構,不易失去電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B、該粒子質子數=12,核外電子數=10,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為陽離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C、該離子的核內質子數為12,為鎂元素的離子,屬于金屬元素,故選項說法錯誤. D、該粒子的核外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為電子數為8;屬于相對穩定結構;該元素屬于金屬元素等. 故答案為:B 該粒子的核外有2個電子層,最外層為電子數為8等(合理即可); |
點評: |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學生對粒子結構示意圖及其意義的理解,明確粒子中核內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是解題的關鍵.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潔凈的空氣對人類和其他動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煙塵對空氣造成了污染。
①目前,很多地區空氣污染指數超標,原因之一是 ▲ .
A.人的呼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太陽能的利用
②把a、b、c、d產生的原因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A.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人大氣中;
C.一氧化碳進入室內; D.冰箱制冷劑氟利昂等排人大氣中
a.形成酸雨 ▲ ;b.產生“溫室效應” ▲ ;c.破壞臭氧層 ▲ ;d.使人中毒 ▲ .
(2)能源、環境與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
①目前,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常見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
②為減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將其轉化為可燃性氣體,此過程可認為是碳與水的反應,其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 ▲ .該反應生成物的分子個數比為 ▲ .
③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們積極尋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經研究發現NH3燃燒的產物沒有污染,且釋放大量能量,有一定應用前景.
將NH3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補充完整:4NH3+3O26H2O+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火炬中通常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結構模型如圖),下列關于丙烷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 丙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 |
| B. | 丙烷由碳原子和氫原子構成 |
| C. | 丙烷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的質量比為9:2 |
| D. | 丙烷相對分子質量為44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圖中都是初中化學常接觸的物質,它們存在如圖所示關系.A、B是組成元素相同的兩種液體,D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甲、乙是氣體單質,E、F、丙為黑色固體.(注:反應條件及部分物質省略)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C: ;G: ;乙: ;
(2)寫出圖中有編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①: ;②: ;若丁是紅色固體,則③: ;
(3)上圖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有 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的用途利用了化學性質的是( )
| A. | 手術麻醉時用液氮作冷凍劑 | B. | 急救病人時用氧氣供人呼吸 |
| C. | 電解水時用石墨作電極材料 | D. | 節日慶典時用氫氣充灌氣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化學用語填空:
(1)氟元素 ;
(2)2個氫氧根離子 ;
(3)4個五氧化二磷分子 ;
(4)硝酸銀中氮元素的化合價 ;
(5)寫出一個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物質的化學用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四硫化鈉(Na2S4)固體可替代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反應原理為:2Na2S4+O2+2H2O=8S↓+4NaOH
【查閱資料】
①Na2S4受熱時,會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少量有毒氣體硫化氫.
②硫代硫酸鈉(Na2S2O3)可溶于水,常溫下與NaOH溶液不反應.
③NaOH溶液可吸收硫化氫和二氧化碳.
【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①取0.5g碳酸鈉、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試管中,加入(如圖①所示,夾持裝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應為:4Na2CO3+12S+X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學式為 ;
②冷卻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時間,再向該試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緊橡膠塞,充分振蕩.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h1(如圖②所示);
③將該試管插入水中(如圖③所示),拔下橡膠塞,觀察到 ,塞緊橡膠塞.將試管取出,倒轉過來,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h2,記錄數據h2.理論上h2:h1= ;
④按照①~③再重復實驗2次、3次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h1/cm | 11.0 | 11.4 | 11.6 |
h2/cm | 8.7 | 9.1 | 9.2 |
【解釋與結論】根據第1次實驗數據,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結果精確到0.1%);
【反思與評價】實驗過程①中濃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實驗過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時間即進行后續操作,測定結果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下列實驗操作或設計中正確的是
( )
| A. | 用50mL量筒量取8.2mL水 | B. | 收集CO2 |
| C. | 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 D. | 分離出水中的二氧化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