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要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某免洗抑菌洗手液能在15秒內快速殺滅99.99%的細菌,其有效成分是對氯間二甲苯酚(化學式是C8H9ClO)。下列有關對氯間二甲苯酚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對氯間二甲苯酚屬于氧化物
B.對氯間二甲苯酚由8個碳原子、9個氫原子、1個氧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組成
C.對氯間二甲苯酚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
D.對氯間二甲苯酚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65.5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摘花時,被蜜蜂蜇傷。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以下家庭常見物品可以用來涂抹在蜇傷處以減輕疼痛的是( )
A.食醋(pH約為3)B.牛奶(pH約為6.5)
C.肥皂水(pH約為10)D.燒堿溶液(pH約為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將濃硫酸用水稀釋時,應將______________沿燒杯壁緩慢地注入盛有___________的燒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將濃硫酸滴在紙張、木材等物質上,能使其碳化,說明濃硫酸具有______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固體混合物可能含有FeCl3、Mg(OH)2、NaOH、K2CO3中的一種或兩種,為了確定該混合物的成分,現在進行如下實驗:
步驟I:取少量固體于燒杯中,加水,攪拌,固體全部溶解,得到無色溶液A;
步驟Ⅱ:取少量溶液A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1)步驟Ⅱ中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
(2)根據上述實驗推斷該混合物的成分,肯定含有的是_____,可能含有的是_____。
(3)要進一步確定混合物組成,還需要進行的操作是:重新取少量無色溶液A于試管中,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人類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
(1)在生活中,當水的硬度過大或者病菌過多時,通常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和殺滅病菌。
(2)飯后洗碗時,用洗滌劑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滌劑的___________作用。
(3)寫出一條生活中節約用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歸納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方法。下列歸納全部正確的是( )
A.操作順序 | B .生活化學 |
①H2還原CuO實驗,先通H2,后加熱 ②pH試紙使用時,先潤濕,再滴待測液 | ①碳酸氫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 ②氫氧化鈉可用來改良酸性土壤 |
C .解釋說明 | D .化學鑒別 |
①稀有氣體作保護氣,因為其化學性質穩定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煉金屬,因為其具有還原 | ①顏色鑒別羊毛纖維和棉纖維 ②帶火星的小木條鑒別O2和CO2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在 pH=13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為無色溶液的是()
A.H2SO4、NH4Cl、NaNO3
B.KNO3、NaCl、NaOH
C.NaCl、NaNO3、AgNO3
D.CuSO4、Na2SO4、 Fe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用氫氧化鈣溶液和鹽酸進行酸堿中和反應的實驗,向燒杯中的氫氧化鈣溶液滴加一定量的稀鹽酸后,發現忘記滴加指示劑,此時,他們停止滴加稀鹽酸,并對燒杯內溶液中溶質的成分進行探究。
(1)寫出該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探究燒杯內溶液中溶質的成分:
(作出猜想)
(A)溶質可能是CaCl2與Ca(OH)2
(B)溶質可能是CaCl2
(C)溶質可能是CaCl2與HCl
(查閱資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實驗設計)
①取少量燒杯中的溶液于試管中,并向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振蕩,觀察到酚酞試液不變色。于是排除了猜想(A),你認為排除猜想(A)的理由是_____。
②小華想用碳酸鈉溶液來驗證后兩種猜想,請你幫他完成實驗,填寫以如表格:
實驗步驟 | 預計現象 | 預計結論 |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 | _____ | 猜想(____)正確 |
_____ | 猜想(____)正確 |
(交流反思)為確定猜想(C)正確,下列幾種實驗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取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B取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鋅粉冒氣泡
C用潔凈的玻璃棒蘸取反應后的溶液,涂抹在pH試紙上,測溶液的pH<7
D取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