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展有重大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掌握好有關質量守恒定律的相關知識.
(1)在化學變化前后一定不變的是 (填序號).
①原子數目 ②原子的種類 ③分子數目 ④分子的種類 ⑤元素的種類 ⑥物質的總質量 ⑦物質的種類
(2)某物質R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從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變化情況的角度分析可知:物質R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3)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個密閉容器內發生某反應,依據測得的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質量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物質 | X | Y | Z | W |
反應前質量/g | 10 | 3 | 90 | 0 |
反應后質量/g | 3.2 | 3 | a | 3.2 |
表中a= ,在反應中Y這種物質可能是該反應的 .
若X物質為氯酸鉀請寫出容器內可能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 分析:
(1)化學變化的實質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分子,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結合題意進行分析解答.
(3)本題可分析X、Y、W三種物質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情況,確定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然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確定Z是反應物還是生成物,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若X物質為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即可.
解:(1)化學變化后生成了新物質,物質的種類一定會發生改變;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一定會發生改變;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原子的種類、數目、元素的種類都不會發生改變;分子個數可能發生改變;故在化學變化前后①②⑤⑥一定不變.
(2)某物質R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三種物質中含有碳、氧、硫、氫四種元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則物質R中一定含有碳、硫、氫三種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X的質量減少了10g﹣3.2g=6.8g,故X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X的質量為6.8g;Y的質量反應前后不變,X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同理可以確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質量為3.2g﹣0g=3.2g;由質量守恒定律,Z應是生成物,且生成的Z的質量為6.8g﹣3.2g=3.6g,故a的數值為90g+3.6g=93.6g.
若X物質為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2KCl+3O2↑.
故答案為:(1)①②⑤⑥;(2)碳、硫、氫;氧;(3)93.6;催化劑;2KClO32KCl+3O2↑.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固體CO2又稱干冰,易升華。干冰滅火器常用于撲救檔案資料室發生的火災。下列關于干冰滅火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干冰升華時吸熱,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B.CO2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空氣
C.CO2不能支持燃燒
D.干冰升華后不污染檔案資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秸稈是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為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為1%。某地燃燒秸稈的發電廠一年燃燒秸稈約2.0×105 t,可節約煤1.0×105 t。假設燃料中的硫元素經燃燒后全部轉化為SO2,試計算該發電廠燃燒秸稈比燃燒煤每年少排放SO2多少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把A、B、C、D四種物質放在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并測得反應物和產物在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物質 | A | B | C | D |
反應前的質量/g | 19.7 | 8.7 | 21.6 | 0.4 |
反應后的質量/g | 待測 | 19.4 | 0 | 3.6 |
A.物質C一定是化合物,物質D可能是單質
B.反應后密閉容器中A的質量為19.7 g
C.反應中,物質B和物質D質量比為87:36
D.該反應為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美國普度大學研發出一種制備氫氣的新工藝,流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鋁鎵合金可以循環使用
B.太陽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決能源危機問題
C.鋁鎵合金與水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2Al+3H2O Al2 O3+3H2↑
D.流程中的氧化鋁、水和氧氣都屬于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家在440℃和高壓下,利用金屬鈉與二氧化碳作用得到了金剛石和碳酸鈉,且金剛石的顆粒有望達到寶石級大小,它將給天然金剛石開采業帶來極大挑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金剛石是金屬單質 B.碳是非金屬元素
C.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D.該反應中生成了新的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右圖是電解水實驗裝置。(1)試管1、2中氣體的體積比為 。(2)實驗室檢驗試管1中氣體的方法是 ,其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為 。
(3)此實驗證明水是由 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圖1~4是教材上部分實驗的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1實驗時,在集氣瓶底部裝少量水的目的是 ;
(2)圖2實驗中發現 現象,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3)圖3實驗在通電一段時間后,切斷電源,此時,正極端與負極端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為 ;
(4)圖4實驗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天平平衡,則反應后天平的指針會 (填“偏左”、“偏右”或“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校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了“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基礎上,改進了教材中的實驗,設計出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步驟如下:
①如圖所示,連接儀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發現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②在集氣瓶里裝進適量a體積的水,燃燒匙里放一塊白磷(白磷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是40℃),并在酒精燈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熱,按圖示裝置把集氣瓶中的空氣密封起來,把長導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注:集氣瓶內的長導管已伸到了瓶底)
③用力把預先加熱過的玻璃棒按下與白磷接觸,觀察到白磷立即著火燃燒,產生大量白煙,同時放出大量的熱.(注:白磷與紅磷燃燒的產物相同)
④待白磷燃燒熄滅后,稍加振蕩,白煙消失.
⑤待集氣瓶完全冷卻至室溫,量出集氣瓶中水的體積是b,整個集氣瓶的體積是c.
⑥根據a、b、c三個數據,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集氣瓶中白磷燃燒的化學式表達式
(2)在白磷開始燃燒到最后熄滅的過程中,集氣瓶內水面的變化情況是
(3)若實驗非常成功,當c為500mL,a=100mL,則b=
(4)組內成員小張對“實驗前集氣瓶里要裝進適量a體積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詢了組長小明之后,他終于明白“a體積的水”的作用,其一是為了加快⑤步驟中集氣瓶的冷卻速度;其二則主要是
(5)在上述實驗中,下列操作的實施和實驗現象的出現,會導致實驗最后產生的實際值大于理論值的是( )
A、裝置氣密性不好 B、實驗前集氣瓶里沒有裝a體積的水
C、集氣瓶沒有冷卻到室溫
D、用紅磷代替白磷(紅磷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在240℃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