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化肥KNO3樣品在運輸存放過程中可能混進了NH4Cl、(NH4)2 SO4,K2CO3三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幾種,現按如圖所示進行檢驗,出現的現象如圖中所述(設過程中所有發生的反應都恰好完全行).試根據實驗過程和發生的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氣體A是 .
(2)實驗步驟③的現象可以說明混進的物質是 .
(3)實驗證明,溶液E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寫化學式) .
(4)實驗過程④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實驗步驟④的現象 (填“能”“不能”之一)證明(NH4)2 SO4一定混進了化肥中.請說明判斷的理由: .
【答案】(1)氨氣(2)碳酸鉀 (3)KCl、KNO3 (4)K2SO4+BaCl2=BaSO4↓+2KCl
(5)不能 因為步驟③中加入了硫酸
【解析】
試題分析:化肥中含有銨根離子,遇到堿性物質會反應生成氨氣,就有堿性,能夠將紫色的石蕊溶液變為藍色,實驗步驟③的現象可以說明混進的物質是碳酸鉀,碳酸鉀回合硫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實驗證明,溶液E中一定存在的溶質是KCl、KNO3 過程中產生氯化鉀,原來的物質含有硝酸鉀.實驗過程④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SO4+BaCl2=BaSO4↓+2KCl.實驗步驟④的現象不能證明(NH4)2 SO4一定混進了化肥中.判斷的理由:因為步驟③中加入了硫酸,帶進來的硫酸根離子造成了干擾。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事實與對應解釋不相符合的是
A.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氣——分子可以再分
B.甘蔗甜,苦瓜苦——不同分子性質不同
C.切洋蔥時可聞到刺激性氣味——分子在不停運動
D.結冰的水不能流動(0℃以下)——水分子不再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測得石灰石與一定量的稀鹽酸反應后的溶液pH為2,取適量該溶液到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并測得溶液pH隨加入碳酸鈉溶液體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A點處溶液中的兩種溶質是____________(寫化學式)。
(2)AB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__。
(3)BC段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侯氏制堿法”首先達到的是碳酸氫鈉,然后將碳酸氫鈉加熱分解得到產品碳酸鈉;2NaHCO3Na2CO3+CO2↑+H2O.碳酸鈉置露在空氣中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氫鈉:Na2CO3+CO2+H2O═2NaHCO3.
某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對一瓶開啟后久置的碳酸鈉是否變質及變質程度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假設Ⅰ:完全變質;Ⅱ沒有變質;假設Ⅲ: .
【實驗探究】實驗一: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后再加入少量CaCl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假設 不成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實驗二: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用導管連接后固定在鐵架臺上,導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熱樣品,有氣體產生,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假設 不成立.
【實驗結論】假設 成立,樣品的成分是 .
【交流反思】欲除去Na2CO3變質后的雜質,最合適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同學用鹽酸和氫氧化鈣對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進行探究,請你參與。
甲同學向盛有氫氧化鈣溶液的燒杯中加入鹽酸,無明顯現象。結論:兩種物質未發生反應。
乙同學向盛有氫氧化鈣溶液(滴有幾滴酚酞溶液)的試管中慢慢滴加鹽酸,溶液由 ① 色變為無色。結論:兩種物質發生了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 。
大家認為乙的實驗證明鹽酸與氫氧化鈣發生了中和反應。并對甲的實驗繼續探究。
[提出問題]甲實驗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質?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有CaCl2和Ca(OH)2;猜想三,有CaCl2和HCl。
[實驗探究]為驗證猜想,丙同學設計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結論]丙認為猜想三正確。
[實驗評價]丙的實驗操作和方案中有不足之處,其不足之處是 ③ 。
大家討論后通過方案3即證明了猜想三正確,其實驗中應觀察到的現象為 ④ 。
[實驗拓展]為節約資源和避免實驗廢液對環境污染,小組同學將方案1和方案3及甲實驗后燒杯中剩余溶液混合(混合時未見明顯現象),并對混合液中的鹽分離回收。請將相關內容填入下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們研究化學反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有用的物質和能量,人們可以通過電解水的方法得到氫氣,也可以通過海水曬鹽的方法得到食鹽。從物質變化的角度看,人類獲取這兩種物質的基本途徑分別是 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B.MnO2在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C.綠色植物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
D.電器短路起火時,用水澆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認識反應規律,控制反應條件,讓化學反應為人類服務.
(1)化學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1、2所示的裝置探究燃燒的條件.
①通過對比銅片上紅磷和白磷的不同現象,得出的結論是 .
②小明同學對以上實驗進行概括,得出的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填字母序號).
A.此組實驗燒杯中的熱水只起提高溫度的作用
B.圖1中水下白磷未燃燒是由于沒有與氧氣接觸
C.對圖1實驗應該進行三組對比分析
D.若將圖2中白磷換成紅磷,不能觀察到燃燒現象
(2)A常用于切割金屬.在點燃條件下,A和B反應能生成C和D.反應前后分子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氫原子,
為氧原子,
為碳原子。
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序號).
A.該反應屬于放熱反應 B.A物質具有可燃性
C.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 D.該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②該反應中A與B的質量比是 .
③該反應過程中,若提高B物質的濃度及用量,好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化學實驗的“目的——操作——現象——結論”的描述正確的是()
實驗目的 | 所加試劑 (或操作、圖示)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
A | 檢驗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應 |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 | 無明顯現象 | 恰好完全 反應 |
B | 檢驗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3+ | 加入NaOH溶液 | 有紅褐色沉淀產生 | 該溶液中含有Fe3+ |
C | 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KCl | 加入過量AgNO3溶液,過濾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所得溶液為NaCl溶液 |
D | 測定空氣中氧氣 的體積分數(反應前在瓶中放有少量水) | 完全燃燒后,立即打開彈簧夾,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體積的五分之一 | 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