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人教版(河南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九單元 課題2 溶解度 題型:選擇填充題
小華在飲用碳酸飲料時。發現有大量氣泡冒出。他聯系學過的知識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請分別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角度解釋原因(后者解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魯教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單元測試(五) 化學與社會發展 題型:選擇填充題
如圖所示是一種在陽光下能不斷搖擺的塑料小花,花盆表面的太陽能電板在光照下,產生電流驅動電動機,使小花左右擺動。下列有關該小花擺動過程中能量轉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葉片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B. 電動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C. 太陽能電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D. 小花將動能轉化為化學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人教版(河南版)化學下冊同步試卷:第九單元 實驗活動5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制 題型:選擇題
欲配制100g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必須要的儀器組合是:①托盤天平 ②燒杯 ③玻璃棒 ④100mL量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八校聯考(五四學制)2017-2018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題型:探究題
(2009·哈爾濱)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們以“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能否發生反應”為課題進行了科學探究。
同學們在燒杯中加入10mL稀硫酸。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接著分兩次向燒杯中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第一次滴加幾滴氫氧化鈉溶液后,不斷攪拌,第二次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至過量。則第一次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溶液中溶質(不考慮酚酞)的質量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第二次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實驗同學們得出了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的結論。
[提出問題]是否可以用其他試劑證明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呢?
[甲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現象:向a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無明顯現象,再滴加幾滴硫酸銅溶液時出現藍色沉淀。
結論:用硫酸銅溶液可以證明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
[乙組實驗]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現象:向b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無明顯現象,再滴加幾滴氯化鋇溶液時出現白色沉淀。
結論:用氯化鋇溶液可以證明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能發生反應。
[交流評價]請你評價甲、乙兩組同學由實驗現象獲得的結論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 正確或錯誤 | 理 由 |
甲組 |
|
|
乙組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八校聯考(五四學制)2017-2018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題型:選擇填充題
如右圖所示裝置,將X滴加到Y中,U形管中的液面變得左高右低,則X、Y對應的試組可能是 (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8年春九年級人教版(河南版)化學下冊同步習題:第十一單元 單元復習(四) 鹽 化肥 題型:簡答題
以下是有關氨氣(NH3)性質的趣味實驗。
(1)如圖圓底燒瓶中充滿氨氣,當擠壓膠頭滴管并打開止彈簧時,燒杯中的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紅色噴泉”,推測氨氣具有哪些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氣與酸反應可生成銨鹽。將分別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觸),就有大量白煙產生,請解釋白煙產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魯教版2018屆九年級下冊化學同步練習:第七單元 第一節 酸及其性質 題型:填空題
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紙上寫字,如右圖。
(1)現象:放置一會兒發現用______(填“濃”或“稀“) 硫酸在白紙上寫的字變黑。
(2)結論:同種酸由于______不同,它們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南陽市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化學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請寫出下列過程發生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⑴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非金屬單質與氧氣發生的化合反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實驗室用過氧化氫為原料制取氧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