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甲 部分國家輪廓圖
乙 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圖
【1】圖甲的六個國家中,歸屬于圖乙中A類的國家是( )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2】下列哪一組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 )
A. ①② B. ③⑤ C. ④⑥ D. ①③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中國西北地區簡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 緯度位置B. 地勢C. 地形D. 海陸位置
【2】圖中甲、乙、丙、丁四地發展種植業的灌溉水源與地點對應正確的是
A. 甲地—豐沛的大氣降水B. 乙地—地下水
C. 丙地—祁連山冰雪融水D. 丁地—塔里木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是亞洲南部的大國。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的首都是___________,恒河被視為印度的圣河,其流向是___________。
(2)右圖為孟買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讀圖描述該地的氣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斷該地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有___ _____等。
(3)下表為印度的特色主食及其相關地理知識,完成表中空格部分。
印度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為解決糧食無法自給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 “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高產小麥品種,增加化肥、灌溉、農機等投入。原先只適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適于較寒冷和較干旱地區種植的冬季作物,使不適于種植夏季作物的地區變成重要產糧基地。采用輪作制,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可收兩三種作物。至198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 237萬噸,由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印度提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戰略構想, 將其目標定義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作物生產不僅要繼續提高產量、改良品質,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地減少農藥、化肥和水資源的用量,發展有機農業、以信息技術帶動農業等,保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閱讀資料,概括兩次綠色革命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主要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部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
(1)上圖所示國家中,發達國家有_______個。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_______%。
(2)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在這個浪潮中,資源、技術、_______、_______等逐漸成為全球共享的財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產品生產的分工 和協作 越來越密切。
(3)判斷下列敘述是否正確,正確的在括號中畫“√”,錯誤的畫“×”。
A.人類發展指數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是挪威、澳大利亞和日本。(× )
B.美國與中國在手機生產方面的合作為“南北對話”。(√ )
C.圖中人類發展指數較低的國家集中于拉丁美洲。(× )
D.發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
B.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C.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喜雅拉馬山脈
D.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字母A、B、C表示喜馬拉雅山脈的是_________。
(2)科考人們在喜馬拉雅山脈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3)依據板塊構造學說,C山脈的隆起是_________板塊和_________板塊相互碰撞的結果。
(4)D所示的是_________洋,②處是_________海。據考察,該大洋和該海域都在不斷擴大,請你試著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
(5)D大洋兩側距離最窄處的兩個大陸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據考察,海牛和鴕鳥在這兩大陸都有分布,而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環境中,鴕鳥不會飛。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6)第一位發現圖中兩個大陸輪廓十分吻合的德國科學家是_________,后來,他創立了_________ 假說。
(7)2016年8月24日3時36分(北京時間24日9時36分),意大利中部拉齊奧大區列蒂省(圖中①處),發生里氏6.0級地震,主要是因為該國處于_________________ 火山地震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