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①是黃海,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從圖中反映出中國海域面積廣闊,深度不大,有利于海洋水產的養殖。
(2)圖中④是________(河流),⑤是________(河流),⑥是錢塘江,⑦是閩江。這些入海的江河帶來豐富的________和營養鹽類,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3)圖中⑧是暖流,⑨是寒流。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海流的交匯處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天然漁場A是________。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部分地區圖”,并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近年來,圖示地區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臟、水渾”四大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多、水少”指旱澇災害頻繁,“水臟、水渾”則與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關。
據統計,圖中A省現已有水土流失面積達2.64萬平方千米,占該省總面積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區。這些地區由于人多地少,毀林開荒和陡坡種植現象普遍。據不完全統計,A省現有坡耕地814萬畝,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萬畝。
(1)A省為我國糧食生產大省,其南部地區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屬于____(旱地或水田),糧食作物是 。
(2)甲、乙河流域是我國旱澇災害的多發地區。試分析甲、乙兩河流域易發生旱澇災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現狀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貧困。從生態建設角度看,應采取哪些措施遏止水土流失的加劇?
(4)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應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經濟效益,帶動地區脫貧致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千年難見黃河清”,但黃河真的變清了!讀圖和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1:黃河流域每年都會生產16億噸泥沙。其中有12億噸在入海口處沉積,平均每年填海造陸31.3平方千米。剩下4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一方面塑造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并使黃河沿途土壤、動植物等形成了一套與泥沙相適應的生態系統;一方面也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地上懸河”,決口泛濫隱患巨大。另外,高含沙量也一直影響著黃河流域人類生產、生活用水質量。
資料2:據2017年11月的媒體報道稱:黃河變清已成為現實。調查人員從呼和浩特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一路下來,發現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近期已變成了一河的清水;直到河南開封,黃河才呈淺黃色。
(1)黃河 游出現“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中游地區 問題嚴重。近20年來,我國致力于在 (地形區)采取 措施,成效顯著。
(2)專家指出,近期黃河變清,是生態治理、氣候變化、水利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氣候條件可能是上游降水 (增加/減少) ,導致河流水量 (增加/減少),使河流攜帶泥沙能力減弱。由于黃河變清,注入 海的泥沙量也隨之減少。
(3)目前人們對于黃河變清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爭論。你認為黃河變清的影響是利是弊? 請簡單說明理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西亞國家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沙特阿拉伯占據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B.伊朗和伊拉克扼守著波斯灣的唯一出口——霍爾木茲海峽
C.土耳其的領土全部位于亞洲境內
D.西亞東部的阿富汗與我國相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農歷_______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_______個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
A.春分、五B.秋分、一C.立秋、二D.夏至、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東南亞與我國山水相連,經濟文化聯系密切。讀中南半島圖完成下列問題。
【1】有關中南半島自然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地勢是南高北低 B. 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
C. 北部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D. 植被屬于落葉闊葉林
【2】據圖歸納某農作物的分布特點(陰影部分),最合理的是( )
A. 分布在沿海地區 B. 分布在內陸地區
C. 分布在河流沿岸 D. 整體分散,局部集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北地區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1】東北平原糧食作物的分布特點是( )
A. 小麥種植面積占絕對優勢 B. 從北向南大致分布著小麥、玉米、水稻
C. 從東向西依次分布著小麥、玉米、水稻 D. 糧食作物品種單一
【2】甲地和乙地的畜牧業類型分別是( )
A. 農耕區畜牧業、牧區畜牧業 B. 農耕區畜牧業、農耕區畜牧業
C. 牧區畜牧業、牧區畜牧業 D. 牧區畜牧業、農耕區畜牧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這是對中東位置的高度概括和歸納。這種位置特點能使我們意識到中東地區( )
A.氣候炎熱
B.氣候寒冷
C.對外交往便利
D.資源豐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