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據下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聯想集團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1990年聯想推出第一臺聯想自有品牌電腦,1994年2月14日聯想股票在香港上市,同年聯想微機事業部成立。1996年聯想抓住“萬元奔騰”的機會,一舉超越當時位居榜首的國外品牌AST和COMPAQ坐上國內市場頭把交椅。2002年第二季度,聯想臺式電腦銷量首次進入全球前五。2004年,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PC)業務-——研發、生產、采購、銷售,“藍色巨人”在電腦方面的專利,和IBM位于美國羅利和日本大和的研發中心以及5年的“Think”品牌使用權。收購行動完成后,聯想將收編1萬名IBM員工,總部則遷往紐約。新聯想在全球PC市場份額將從現在的第9位躍升至第3位,僅次于戴爾和惠普。
(1)聯想集團的發展說明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特點是 、 、 、
(2)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PC)業務的目的是: ( )
A.加強競爭實力,搶占國內PC市場份額
B.在更大空間資源配置,尋找最優區位
C.充分利用國IBM母國勞力優勢.
D.利用對方品牌,擴大國際市場
(3)聯想并購IBM個人電腦(PC)業務表現為企業的發展的: ( )
A.橫向一體化 B.縱向一體化 C.多樣化 D.國際化
(4)聯想收編的1萬名IBM員工中大部分是“老外”,他們將把原企業的文化和管理經驗帶入聯想,這種企業文化擴散屬于 ( )
A.遷移擴散 B.傳染擴散 C.刺激擴散 D.等級擴散
(5)IBM出售個人電腦業務,獲得了聯想18.9%的股份,說明IBM: ( )
A.放棄低利潤的硬件業務,走出無利可圖的PC市場
B.集中全力開發利潤率更高的業務
C.全面退出中國高科技產業市場
D.聯想的實力及技術水平大于IBM
(6)在國際貿易中,作為交易的對象: 、 的比重將不斷加大。
根據所給資料,回答(1)-(4)題。
資料 1:見圖 1
資料2:圖 2 表示了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系。
資料3:表是圖 1 中 A—B 線上某鄉的有關資料。
自然 環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mm) | 350 | |||
≥10℃積溫(℃) | 2997 | |||
土壤侵蝕強度(噸/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蓋率 | 1900年 | 較高 | ||
2005年 | 顯著降低 | |||
灌溉面積(公頃) | 0.0 | |||
人均耕地(公頃)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每公頃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產值(元/公頃) | 5610 | |||
耕作方式變化 | 1955~1980 | 歇地→小麥→豆科類→馬鈴薯或雜糧→歇地 | ||
1981~2005 | 小麥→小麥→小麥→馬鈴薯→馬鈴薯 | |||
(1)根據資料1,從B至A反映出 和 地域分異規律,穿過的經濟地帶包括 。(4分)
(2)根據資料2,當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時,森林的覆蓋率較低,降水的侵蝕力 。當年降水量在 mm之間,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當年降水量超過 450mm之后,森林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明顯 。(6分)
(3)根據資料 3,從干濕區上劃分,該鄉屬于 區,耕作制度是 。(4分)
(4)根據上述資料,目前該鄉的人地關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協調?(8分)
根據所給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1:見圖1
資料2 圖2表示了黃土高原地區降水、植被與侵蝕之間的關系。
資料 3:表是圖 1 中 A―B 線上某鄉的有關資料。
自然環境 | 海拔高度(米) | 1600 | ||
年降水量(毫米) | 350 | |||
≥10℃積溫(℃) | 2997 | |||
土壤侵蝕強度(噸/年?平方公里) | 5200 | |||
植被覆蓋率 | 1900年 | 較高 | ||
2005年 | 顯著降低 | |||
灌溉面積(公頃) | 0.0 | |||
人均耕地(公頃) | 1970年 | 0.57 | ||
2005年 | 0.23 | |||
每公頃土地投入成本(元) | 4185 | |||
土地產值(元/公頃) | 5610 | |||
耕作方式變化 | 1955-1980年 | 歇地-小麥-豆科類-馬鈴薯或雜糧-歇地 | ||
1981-2005年 | 小麥-小麥-小麥-馬鈴薯-馬鈴薯 |
1. 根據資料 1,A、 B 所屬的農業區分別是 和 ,穿過的工業地帶包括 。
2. 根據資料2,當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時,森林的覆蓋率較低,降水的侵蝕力。當年降水量在 mm之間,降雨侵蝕力急劇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較小。當年降水量超過 450mm之后,森林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明顯 。
3. 根據資料3,從干濕區上劃分,該鄉屬于 區,耕作制度是 。
4. 據上述資料,目前該鄉的人地關系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協調?
存在問題:
協調措施:
根據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世紀70年代,受中東石油危機等影響,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業生產下降了15.1%……1974年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摘自韓德強《世界經濟危機史簡述》
材料二 面對嚴重的經濟問題,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失靈。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是反對凱恩斯主義的重要學派。貨幣學派主張控制貨幣發行量,反對用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赤字的手段來對付經濟衰退和擴大就業,反對國家過多干預經濟。供給學派認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擴大供給,主張通過減稅刺激人們的投資和工作的積極性,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管制,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里根政府采用了這兩個學派的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進行調整。
—摘編自吉爾德的《財富與貧困》和弗里德曼《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
材料三 里根時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表
——摘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二(人民版)》
(1)依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問題給美國帶來的影響。
(2)里根政府運用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理論,為解決上述經濟問題采取了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美國經濟整體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說明了什么?
(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運用所學經濟常識,分析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的觀點為什么能夠解決美國當時的經濟問題。
材料四 現代經濟發展與石油的生產、消費息息相關。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1945年到1973年,美國借助廉價的石油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嚴重損害了美國經濟。為此,美國政府實施了《能源政策與節約法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能源節約、產業結構調整和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近兩年來,隨著石油價格再次飄升,美國為了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加快替代能源生產,計劃到2017年將本國一半以上的玉米、小麥等糧食用于乙醇生產,美國的許多糧食產地正逐步成為燃料基地。
根據材料四,讀圖回答(5)-(7)題。
(5)下圖的A地區可供開發的可再生能源有哪些?
(6)許多乙醇制造廠商在A地區建廠,分析其布局的有利區位因素。
(7)從地理角度分析美國用糧食生產乙醇作為替代燃料的利弊。
(8)材料四中美國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如何體現實踐決定認識的。
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以下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811年英國人口1020萬人,1911年達到了4200萬人;2004年歐盟擴大后,英國對新成員實行門戶開放政策,截至2005年7月英國人口達到602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了37.5萬人,2005年是自1962年以來人口增長最快的一年。
材料三:歐洲四地各月氣溫與降水分配示意圖。
(1)讀圖并分析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A河流經世界著名的 工業區,這里出產的 礦為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該河入海的B國地勢 ,修建的 工程享譽全球。
②圖中C海域鹽度低的原因:
氣候方面: ;
。
其它方面: ;
③根據材料二,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英國兩次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 ;
。
第二次 ;
④結合材料三,分析歐洲西部地區河流與東部地區河流水文特征的差異及其原因。
河流 | 水文特征 | 形成原因 |
西部 | ||
東部 |
材料四:……而始于16世紀的圈地運動則持續了3個世紀,它在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自耕農不得不時常出賣勞動力,因為對公地和荒地的圈占使他們失去了其放牧的土地,并且也得不到燃料。早期的圈地是由羊毛價格上漲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被用于放牧。其后,為迅速擴展的城市生產糧食變得更為重要,因此人們又開始在被圈占的土地上用新的、有效的方法耕種糧食。
在1714年至1820年間共有超過600萬英畝的英國土地被圈占。這一事實意味著嚴重的遷居問題,它給底層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貧窮的農民失去了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租種土地或打散工,否則他們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使得關心社會的個別人極為恐懼,他們站出來直言不諱地反對。……的確,別的歐洲國家也發生過圈地運動,但其程度卻要輕得多。例如在法國,法國大革命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以至于加深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得他們不愿意收拾行李背井離鄉。
——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
(2)英國圈地運動為什么“在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潮?”根據材料指出英國圈地用途由放牧轉變為種糧的主要原因。
(3)英法兩國農民的“遷居”和“安居”,對英法兩國的經濟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材料五:西歐諸國經濟的發展為其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經濟因素不是決定社會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19世紀80年代,德國創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時候,并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恰恰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創建,緩解了國內的勞資矛盾,促進了德國的發展,使它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英國的福利國家創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也帶來了二戰后英國的黃金發展時期。在1950—1960年之間,西歐形成了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機制。我國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惠及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中,應當學習和借鑒上述經驗。
(4)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結合材料談談你對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之間關系的認識。
(5)我國建立健全惠及全體人民的社會保障機制有什么經濟、政治意義?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