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讀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周報(2000年6月),解答下列問題:
我國部分地區城市質量周報(2000年6月)(1)經濟特區中,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是________。直轄市中,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的是________。
(2)北方城市中,空氣質量最差的是________,其首要污染物產生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南方城市中,空氣質量最差的是________,其首要污染物產生的人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其他直轄市相比,表中數據表明上海空氣質量良好,為進一步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可采取的相應措施有:________。(填人一個以上正確選項的字母,多填錯填均不得分。)
A.植樹種草,大力發展城市綠化
B.優化道路設計,保證車輛通暢
C.整治蘇州河,減少污水排放
D.實行垃圾分類,化廢為寶,綜合作用
E.市區禁止汽車鳴號,控制噪聲
F.使用無鉛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動車
G.市郊農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H.加強環境管理,公布空氣質量日報
(4)以上城市中,酸雨出現概率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該城市多酸雨除與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有害物質相關外,其特有的________天氣特征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5)以下情況屬于酸雨造成的危害的是
[ ]
A.河湖海洋中,魚類大量死亡
B.建筑物表面被腐蝕
C.土壤酸化,森林和農作物生長受阻
D.人體免疫能力受到侵害,皮膚癌發病率增加
E.氣候異常變化
(6)以下哪些措施,可有效減少城市酸雨的產生
[ ]
A.改變燃料構成,以石化燃料向清潔能源轉換
B.將生石灰與含硫煤混合使用,減少煤燃燒時向大氣排放的SO2
C.加高工廠煙囪的高度
D.在已經酸化的土壤中摻入石灰
E.禁止冰柜和電冰箱使用氯氟烴
F.降低交通工具的能耗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綜合國力研究組”的研究評估結果表明,美國的綜合國力居世界第一,以下依次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在經濟領域,中國處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羅斯,但是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在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不到俄羅斯的二分之一。在軍事領域,中國的分值相當于美國的九分之一,俄羅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與日、德大致接近。在資源方面,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據此回答問題。
1.從分值看,中國與各國相比最弱的兩個領域是
①經濟 ②科教 ③軍事 ④資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據你分析,日本的綜合國力雖然高于中國,但在下列哪些方面不如中國
①基本實體 ②農業生產規模 ③科技水平 ④外交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①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②與法、德、俄結盟,對抗美國
③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④重視環境保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2006年,在國際“花園城市”評比中,蘇州入選國際“花園城市”。近幾年來,蘇州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集中整治城市環境,建設了大量的公共綠地,城市整體面貌進一步發生變化。從2000年到2004年末,4年新增公共綠地1 300公頃,人均綠化面積從5.43平方米上升到12.15平方米,蘇州園林的修復和保護進一步完善。蘇州在全國重點城市環境排名中進入前10名。
(1)蘇州市從2006年參選的25個城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捧杯。這說明( )
A.人類對自然界處于一種依附或順應關系
B.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后保護環境
C.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優化是密切相關的
D.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
(2)國際“花園城市”評選有著“綠色奧斯卡”的美譽,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相當重視這個評選。那么,在爭創國際“花園城市”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在下列可供采取的相應措施中,正確的有( )
①植樹種草,大力發展城市綠化 ②優化道路設計,保障車輛通暢 ③實行垃圾分類,化廢為寶,綜合利用 ④市區禁止汽車鳴號,控制噪聲 ⑤使用無鉛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動車 ⑥市郊農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⑦整治城區河流,減少污水排放 ⑧加強環境管理,公布空氣質量日報
A.①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⑦ D.①②⑤⑧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列解決環境問題的幾條思路,你認為最重要的是( )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之路
C.環境效益突出,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經濟的地位之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調節能力,任其發展,順其自然
材料,2001年12月3日,在聯合國認可的國際“花園城市”評比中,“花城”廣州入選國際“花園城市”。近10年來,廣州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抓整治搞建設,城市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從1995年至2000年末,5年新增公共綠地2500公頃,廣州的人均綠化面積從4.25平方米提高到10.36平方米,廣州2000年在全國重點城市環境的排名,也從原來的28位提升到第7位。加上3年來140多項景觀工程的建成,使廣州錦上添花。據此回答下題。
1.廣州市從2001年參選的34個城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捧杯,這說明
A.人類對自然界處于一種依附或順應關系
B.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后保護環境
C.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優化是密切相關的
D.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
2.國際花園城市評選有“綠色奧斯卡”的美譽,世界上許多大城市都相當重視這個評選。那么,在爭創國際花園城市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改善城市大氣環境,在下列可供采取的相應措施中正確的有 ①植樹種草,大力發展城市綠化 ②優化道路設計,保持車輛通暢 ③實行垃圾分類,化廢為寶,綜合利用 ④市區禁止汽車鳴號,控制噪音 ⑤實行無鉛汽油,逐步淘汰燃油助車 ⑥市郊農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 ⑦整治城區河流,減少污水排放 ⑧加強環境管理,公布空氣質量日報
A.①②③⑤⑧
B.②③④
C.③④⑤⑦
D.⑤⑧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列解決環境問題的幾條思路,你認為最重要的是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之路
C.環境效益突現,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經濟的地位之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調節能力。任其發展,聽其自然
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在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統萬城)。赫連勃勃曾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滅夏以后,這里成為牧場,唐初為農業區,唐末以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烏素沙漠)。
——摘編自白壽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統萬城地區人口統計略表
時間 | 戶數 | 口數(每戶以5口估算) |
隋 | 11 673 | 58 365 |
唐中期 | 12 635 | 63 175 |
北宋初期 | 2l 386 | 106930 |
——摘編自《隋書》《舊唐書》《太平寰宇記》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國首次出現沙塵暴,1894年和1913年美國中西部地區又分別發生兩次沙塵暴。1931年發生嚴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強風,加劇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蕪。據美國官方統計,如果以能見度小于一英里為準的話,這樣的沙塵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個沙塵暴肆虐范圍達1000萬英畝。沙塵暴造成美國農業減產和農業收入減少。頻繁的沙塵暴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如同惡夢一般。當時的一首歌這樣唱道:“這漫天塵土侵入我的家鄉,從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場塵暴來勢洶洶……好像烏云遮住太陽。”
——摘編自(美)唐納德·沃斯特《塵暴》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統萬城建于哪一歷史時期,說明該城所在地區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30年代美國沙塵暴頻發的歷史原因及影響。
材料四
田納西河流域位于美國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紀后期起,流域內人口激增,開發利用強度加大(圖1),致使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發,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到20世紀30年代初,該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國平均水平的45%。1933年開始,在田納西河管理局的統一協調和嚴格管理下,實施了以治理田納西河為核心的流域綜合整治和開發(圖2)。取得了全流域水電、火電、核電并網供電,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質,發展旅游業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紀80年代,談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國的平均水平。
圖1
圖2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
(3)分析圖8,說明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
(4)依據資料和圖9信息,指出對田納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說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如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世界人口劇增、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等。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對世界環境和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問題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題報告。系統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基本綱領,并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有183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觀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5)聯系材料五,運用國際社會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可持續發展觀能夠被不同國家所認同。
材料六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論斷:恩格斯說:“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說:“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聯系材料五、六,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